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5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1篇 |
综合类 | 4篇 |
化学工业 | 35篇 |
金属工艺 | 2篇 |
机械仪表 | 21篇 |
建筑科学 | 26篇 |
矿业工程 | 3篇 |
能源动力 | 20篇 |
轻工业 | 9篇 |
水利工程 | 2篇 |
石油天然气 | 46篇 |
无线电 | 1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0篇 |
冶金工业 | 1篇 |
原子能技术 | 3篇 |
自动化技术 | 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氨水吸收式制冷与热泵两用装置的实验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吸收式制冷机是正向循环与逆向循环合为一体的系统,它不仅具有制冷的作用,而且稍加变动,还可作为热泵(第一类)使用。本文作者,在同一套氨水吸收式制冷装置上,解决了氨水吸收式制冷与氨水吸收式热泵之间相互转换的实际问题,分别进行了制冷与热泵(第一类)两方面的实验,得出了部分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2.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但地壳深部岩体热能利用在我国尚属空白,岩体热能发电供热到了该做出选择的时候了。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执行,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然而综观现有探寻可再生能源研发方向时,觉得对一种新的能源——资源潜力巨大、清洁、环境友好、可持续利用,尤其是与石油开采技术接近、具有极大现实性的“地壳深部岩体热能利用”,关注宣传得很不够。向地壳深部要非化石能源一般的地热利用,指的是深度在3000米之内的岩层热源利用;而“地壳深部岩体热能利用”,则是指深度在3000-5000米可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3.
《石油科技论坛》2006年第4期刊登了袁中立、李春二人关于“中外海工水工重大事故分析”一,读后觉得有许多话要说。 相似文献
54.
本文以单级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系统进行模拟,定量研究了精馏塔顶出口氨纯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蒸发温度和制冷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氨精馏纯度的提高,蒸发压力逐渐增大,吸收器吸收终了的溶液浓度增大,溶液的循环质量流量减小,发生器热负荷减小,制冷系统性能系数(COP)逐渐增大直至达到平稳。 相似文献
55.
56.
57.
58.
论文以葡萄糖为碳源,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掺杂的二氧化钛,并使用XRD表征了C-TiO2催化剂的结构;以空气中VOC气体甲醛为降解对象,研究了外部环境对C-TiO2催化剂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TiO2催化剂对甲醛的去除率可达95%,高于纯TiO2。提高温度有利于C-TiO2催化剂对甲醛的降解,增加甲醛初始含量不利于甲醛的分解,粒径过大会抑制C-TiO2催化剂对甲醛的去除,当催化剂涂敷量为10 g/m2时,甲醛去除率为佳。XRD表征发现,C-TiO2仍然为锐钛矿二氧化钛。 相似文献
59.
60.
在双效氨水吸收制冷循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增压双效氨水吸收制冷循环。结合Schulz氨水状态方程式,通过数学建模对该循环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增压比、制冷温度、热源温度、冷却水温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并和双效氨水吸收制冷循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增压双效氨水吸收制冷循环中,增压比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它直接影响循环的性能系数;在其他工况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增压双效氨水吸收制冷循环有其最佳的增压比;在适当的增压比下,扩大了双效循环的应用范围,在制冷温度较低时,也可以具有较高的性能系数,而且在相同制冷温度下,降低驱动热源温度也能达到理想的循环效果,从而使本循环可利用的热源范围得以扩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