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66篇 |
免费 | 274篇 |
国内免费 | 20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95篇 |
综合类 | 330篇 |
化学工业 | 409篇 |
金属工艺 | 353篇 |
机械仪表 | 383篇 |
建筑科学 | 418篇 |
矿业工程 | 235篇 |
能源动力 | 175篇 |
轻工业 | 455篇 |
水利工程 | 205篇 |
石油天然气 | 196篇 |
武器工业 | 25篇 |
无线电 | 35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61篇 |
冶金工业 | 254篇 |
原子能技术 | 55篇 |
自动化技术 | 4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22篇 |
2022年 | 149篇 |
2021年 | 182篇 |
2020年 | 130篇 |
2019年 | 155篇 |
2018年 | 148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66篇 |
2015年 | 85篇 |
2014年 | 205篇 |
2013年 | 195篇 |
2012年 | 226篇 |
2011年 | 205篇 |
2010年 | 230篇 |
2009年 | 219篇 |
2008年 | 222篇 |
2007年 | 276篇 |
2006年 | 266篇 |
2005年 | 215篇 |
2004年 | 168篇 |
2003年 | 158篇 |
2002年 | 135篇 |
2001年 | 102篇 |
2000年 | 75篇 |
1999年 | 91篇 |
1998年 | 88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54篇 |
1991年 | 51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32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12篇 |
1978年 | 9篇 |
1976年 | 13篇 |
1965年 | 5篇 |
1962年 | 4篇 |
195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目的 建立微波消解、紫外分光光度度法测定乳清蛋白营养强化配方粉中磷的含量。方法 称取适量的乳清蛋白营养强化配方粉,加入硝酸与石墨消解仪中预消解,待冷却后加入30%过氧化氢使用微波消解仪消解,样品经过赶酸,转移至容量瓶中并定容至刻度,在稀释液中加入钒钼酸铵试剂后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检测。结果 磷在浓度2-15μg/mL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r2=0.9997, 平均回收率为98.8%, 相对标准偏差为2.0%。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安全、重现性好, 能准确测定磷含量, 可在实验室推广。 相似文献
103.
104.
通过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16SrDNA V4可变区,分析新老窖池的池底泥和池壁泥的原核菌群结构。新窖池池壁泥中的菌群结构最单一,主要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85.59%)和产己酸菌属(Caproiciproducens,5.63%);其次为新窖池的池底泥、老窖池的池壁泥和老窖池的池底泥。老窖池池底泥的原核菌群组成最丰富,最显著的特征为氨基酸菌(Aminobacterium,11.85%)、沉积菌属(Sedimentibacter,2.08%)和未知菌属(37.6%)的含量最多。4组窖泥样本中,老窖池池底泥的pH值(5.69)和铵态氮含量(2.54 g/kg)最高,乙醇和各种有机酸酯的含量最小,这是成熟老窖池池底泥菌群所形成的完善代谢链的作用结果。窖泥样本的理化性质为分析窖泥菌群的老熟过程提供了依据。老窖泥的16S rDNA拷贝数比新窖泥高1~2个数量级,表明老窖泥的原核菌群丰度较高。通过冗余相关分析发现:乙酸(32.9%)和水分(20.6%)与窖泥原核菌群的相关性最高且极显著(P<0.01),说明乙酸和水分在窖泥原核菌群的老熟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5.
该研究分析了浓香型白酒新、老窖池分层池底窖泥中钙离子、相对钙含量分别与pH值、乳酸之间的皮尔森相关性和线性回归关系。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与新窖泥相比,老窖泥中钙离子和相对钙含量与pH值的相关性(-0.808 1,0.750 2)以及与乳酸的相关性(0.717 6,-0.637 9)较强,线性回归拟合度较高;受表层0~3 cm新窖泥钙盐过度解离的影响,新窖泥中相应的相关性较弱。结果表明,pH值和乳酸含量差异对新、老窖泥钙离子和相对钙含量差异有较大影响。推测新、老窖泥表层0~3 cm钙离子和相对钙含量的显著差异与两者乳酸含量差异引起的钙盐解离差异有直接关系,与其菌群乳酸降解差异有间接关系。该研究为“退化”和“钙化”窖泥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6.
添加芹菜粉替代亚硝酸盐对腌肉制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鲜芹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极低,硝酸盐含量较高,向肉制品添加芹菜粉替代亚硝酸盐,可使肉制品获得特有品质 向对照组加入100mg/kg的亚硝酸钠,处理组1、处理组2、处理组3中分别加入0.2%、0.3%、0.4%的芹菜粉,并设空白组.结果表明,添加芹菜粉0.3%、0.4%后,腌肉的肉色黄度小于对照组,其中添加0.3%芹菜粉能使腌内外观色泽更鲜红、饱满.腌制10d后,对照组与实验组亚硝酸盐残留量之间差异显著(p<0.05);30d时,添加0.3%芹菜粉腌肉亚硝酸盐残留量为7.46mg/kg,分别比对照组和添加0.4%芹菜粉组低53.58%、8.89%.腌制后期,添加0.3%、0.4%芹菜粉的腌肉丙二醛、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分别低于对照组,表明芹菜粉具有一定抗氧化效果.综合各因素,肉品腌制中选择添加0.3%芹菜粉替代亚硝酸钠有望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7.
采用氮气吹扫/捕集-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嗅闻仪联用法对一种粉蒸肉产品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以确定最佳蒸制时间。结果显示:未加热和分别蒸制30、60、90?min?4?个粉蒸肉样品中共检测到7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各阶段分别为69、43、50?种和56?种,共有物质33?种。在加工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总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由加热前的1?646.39?μg/kg增加至2?657.10?μg/kg,且3?个加热时间样品中挥发性物质种类也逐渐增多。但是通过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对风味具有贡献的化合物(OAV>0.1)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加热60?min时OAV最大。其中壬醛、癸醛和肉桂酸甲酯对粉蒸肉产品特征风味的形成贡献最大,构成了粉蒸肉的特征风味。主成分分析显示加热60?min样品与其他样品区分明显并且在第1、2主成分上贡献较高。总体来说蒸制60?min能使产品获得较好的风味。 相似文献
108.
利用吹扫捕集-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嗅闻技术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活性物质(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on substances,TBARS)值对不同复热方式(巴氏、水蒸、微波、高温)处理的猪耳朵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和脂肪氧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复热处理样品共鉴定出58?种风味物质,醛类和烃类物质含量较高;基于风味活性值分析,己醛、辛醛、壬醛、癸醛、(E)-2-癸烯醛、(E,E)-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苯酚和丁香酚对复热风味贡献较大;基于主成分分析,水蒸复热样品风味变化不明显;复热猪耳朵制品过熟味(warmed-off flavor,WOF)以亚麻籽油味为主,带有轻微的金属味和酸败味;巴氏复热显著增加WOF关键风味因子含量和TBARS值;微波复热能够较好避免复热WOF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9.
为探明不同原料发酵泡菜特征性挥发性成分及其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对6 种典型泡菜(泡生姜、泡长萝卜、泡圆萝卜、泡青芥菜、泡榨菜、泡蒜)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主成分(PCA)分析表明,泡菜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根据发酵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充分发酵的蔬菜,挥发性成分主要来自于发酵和原料本身,如萝卜、青芥菜、榨菜发酵后产生的乙醇、乙酸和酯类等,也包括原料自身的硫醚类、异硫氰酸烯丙酯等。另一类为不充分发酵的蔬菜,挥发性成分主要来自本身,如泡蒜主要挥发性成分为二烯丙基二硫醚等。发酵型蔬菜中榨菜、青芥菜和萝卜发酵后风味差异较大,即便是同类型不同品种如长萝卜和圆萝卜,发酵后挥发性成分也有较大差异。乙醇、苯乙醇、2-乙基己醇、乙酸、丁酸、乙酸乙酯可以用于区分发酵型和不发酵型泡菜,其中苯乙醇和2-乙基己醇可以用来区分泡长萝卜和泡圆萝卜。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