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37篇 |
免费 | 297篇 |
国内免费 | 17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89篇 |
综合类 | 295篇 |
化学工业 | 475篇 |
金属工艺 | 140篇 |
机械仪表 | 241篇 |
建筑科学 | 347篇 |
矿业工程 | 156篇 |
能源动力 | 81篇 |
轻工业 | 629篇 |
水利工程 | 143篇 |
石油天然气 | 142篇 |
武器工业 | 24篇 |
无线电 | 30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07篇 |
冶金工业 | 102篇 |
原子能技术 | 43篇 |
自动化技术 | 3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5篇 |
2023年 | 176篇 |
2022年 | 217篇 |
2021年 | 278篇 |
2020年 | 179篇 |
2019年 | 215篇 |
2018年 | 211篇 |
2017年 | 114篇 |
2016年 | 114篇 |
2015年 | 173篇 |
2014年 | 287篇 |
2013年 | 211篇 |
2012年 | 235篇 |
2011年 | 227篇 |
2010年 | 237篇 |
2009年 | 190篇 |
2008年 | 161篇 |
2007年 | 140篇 |
2006年 | 117篇 |
2005年 | 111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95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非磁性轻元素C掺杂金红石TiO_2的性质,这在自旋电子和红外电子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C原子更倾向于形成铁磁耦合并围绕在Ti原子周围,每个C原子的磁矩大约为1.3μB.体系的铁磁性来源于p-d轨道杂化和类p-d杂化的p-p耦合共同作用,p-p耦合主要来自类p-t_(2g)和价带p态耦合. 相似文献
52.
姚颖颖王晓艳梁晋春宫铭豪 《广播电视网络》2021,28(7):51-54
本文面向当前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融合媒体云平台建设,介绍了一种融合媒体云平台总体架构,并提出了融合媒体云平台安全防护架构体系和实施思路. 相似文献
53.
54.
选择性絮凝分选药剂研究(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用不同条件下自制的高分子聚合物乳液作絮凝剂进行选煤试验 ,选出最佳合成条件下所得聚合物乳液作最终絮凝剂。确定絮凝剂后 ,对实际煤样进行单因素多水平分选试验以确定分选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不同分散剂及剂量对实际煤样的分散效果的影响 ;分散剂作用时间、矿浆浓度、起泡剂用量及作用时间、絮凝剂用量及作用时间、矿浆 p H值、静置时间等对分选效果的影响。最后在上述各因素最佳水平周围进行多因素多水平全析因正交试验以确定最佳分选条件。试验采用七台河— 0 .0 44 mm磨碎煤泥样。经实验得出如下结论 :1合成的 6号产品作絮凝剂对煤泥进行分选所得结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因此可作为一种新型的煤用选择性絮凝剂。 2所采用的 SB、六偏磷酸钠组合分散剂可以使矿浆达到稳定状态 ,增强了所用絮凝剂的选择性。 3对七台河—0 .0 44 mm煤样进行选择性絮凝分选后 ,所得精煤最低灰分为 7.41 % ,但此时精、尾煤灰分差较小 ,精煤产率为 68.1 4%。也可获得灰分高达 84.1 9%的尾煤 ,此时精煤产率为 92 .0 % ,灰分为 9.3 1 % ,精、尾煤灰分差达 75 %。由此可见 ,选择性絮凝分选方法对七台河— 0 .0 44 mm煤泥有较好的分选效果。4选择性絮凝的实现是综合作用的结果。条件变化要影响选择性絮凝效果。因此 ,存在试 相似文献
55.
56.
通过对空气调节机组蒸发器传热过程的分析,在LabVIEW软件平台上建立了蒸发器性能的稳态仿真软件,并进行了模型计算.仿真结果揭示了各种条件对蒸发器传热性能的影响,在计算机上实现了产品的优化设计.节约了开发费用.有效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制冷量以及运行效率,对于制冷空调产品的节能研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7.
为研究二异氰酸酯类型、温度、硝化甘油( NG)含量等因素对NG在聚氨酯弹性体内扩散性能的影响,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在COMPASS力场下对NG和聚氨酯弹性体混合体系进行了模拟。构建NG与不同聚氨酯弹性体的混合体系模型,并进行结构优化,先后进行恒温恒压系综( NPT)和恒温恒容系综( NVT)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到NG在混合体系中的均方位移,通过爱因斯坦方程计算得到其扩散系数。结果表明:NG在聚氨酯弹性体内扩散系数的数量级为10-8 cm2· s-1,与实验数据一致;扩散系数随聚氨酯弹性体链的柔顺性增加而上升;随温度的不断升高,扩散系数先缓慢上升,当超过308 K后,扩散系数急剧增加。随NG含量的不断升高,扩散系数先缓慢下降,当超过14%后,扩散系数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