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3篇
电工技术   22篇
综合类   17篇
化学工业   28篇
金属工艺   10篇
机械仪表   9篇
建筑科学   42篇
矿业工程   10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3篇
水利工程   10篇
石油天然气   13篇
无线电   30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篇
冶金工业   10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2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精馏技术从小米细糠中提取小米糠油。研究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2流量对出油率的影响,以及压力、温度对精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h、CO2流量50kg/h的萃取条件下小米糠粗油的出油率可达19.69%。在精馏柱压力10MPa、4个精馏柱温度分别为40、45、50、55℃条件下,对粗油进行精馏得到小米糠精油。通过检测,超临界萃取法提取的小米糠油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含有高达67.8%的亚油酸,且各项理化指标均优于市售小米糠油。  相似文献   
102.
针对变频调速电动机再生能量回馈应用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双PWM变频调速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固定开关频率的SVPWM电流控制的PWM整流器,并对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3.
断陷盆地大量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并非围绕整条断裂分布,而往往集中分布于断裂转换斜坡、弯曲转折端、交汇区及末端等断裂转换带位置,表现出明显的运移通道特征。为了查明断裂转换带输导油气的优势条件及模式,在对其形成演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油气运移特征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断裂转换带在不同的演化阶段既可以作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又可以作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当作为侧向运移通道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条件:①具备油气侧向运移的流体势梯度;②砂体发育,储层对接概率大且侧向连通性好;③具有相对低的垂向与侧向渗透率比。侧向运移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未破坏型-侧向连通油气运聚模式和破坏型-垂向、侧向封闭油气运聚模式,油气富集层位一般与运移层位一致。当作为垂向运移通道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条件:①“硬连接”型转换带活动强度一般较大,容易幕式开启作为通道;②“硬连接”型转换带处断层面常为脊状低势区,有利于油气发生汇聚;③应力集中、裂缝发育,容易破坏盖层发生油气垂向渗漏。垂向运移也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未完全破坏型-油气垂向穿斜坡渗漏模式和破坏型-油气沿断层面垂向运移模式,油气一般被调整至浅层富集。通过矿物沉淀速率、成岩作用、地下水渗漏及矿床突水现象等,均可证实断裂转换带部位曾是流体运移的通道。  相似文献   
104.
基于下生上储式油气运移模式及特征,结合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和录井资料,分别利用油气成藏期断层活动速率与断面油气势能相结合、砂地比与砂体顶面流体势能相结合的理论,建立了一套下生上储式油气运移优势路径的确定方法,进而可得到下生上储式油气优势成藏范围。将该方法应用到了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局部构造南屯组一段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中。结果表明:南屯组一段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分为油气垂向运移模式和先垂向后侧向运移模式,分别确定其中油气运移优势路径有17个和11个,相应的油气优势成藏范围分别为2.3 km和1 km。与研究区内油气实际分布规律相对比,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确定下生上储式油气运移优势路径,有利于划定下生上储式油气优势成藏范围,可以为油气勘探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5.
项目紧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需求,通过产、学、研、用联动模式,聚焦复杂环境超长超大顶管工程关键技术核心要素开展了重点攻关,分别从超长距离圆形顶管和超大断面矩形顶管工程施工力学特性及设计方法、成套装备与集成控制系统、关键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创新建立了基于管土水共同作用、阵列推进和环境安全的顶管分析方法和设计技术;开发了适应复杂地层、超长距离和特大断面的顶管掘进设备体系;研发了智能控制、精准顶进和静默穿越的顶管系列施工工艺。项目取得了大量原创性技术成果,有效解决了复杂环境超长超大顶管工程中的系列技术难题,保障工程与环境安全,引领了顶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6.
为满足拖拉机复杂多变的作业工况,设计了一种多模式机液复合传动装置。该装置综合了纯液压、分速汇矩、分矩汇速等传动模式的优点,对其调速特性、转矩特性、功率分流特性和效率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多模式机液复合传动装置输出转速转矩连续,传动效率基本处于0. 8以上,且除纯液压模式外,其他各模式的液压功率分流比控制在-0. 2~0. 3之间。建立了机液复合传动装置的仿真模型,对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装置调速特性良好,能够满足拖拉机复杂多变的作业工况。  相似文献   
107.
基于SPR效应的金-PDMS涂覆光子晶体光纤高灵敏度温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光子晶体光纤(PCF)包层外侧填镀金纳米膜及PDMS温敏薄膜,设计了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的高灵敏度温度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工艺成熟、可逆性好的优点。PDMS的有效折射率会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从而引起纤芯模式的损耗峰向短波方向移动。在完全匹配层边界条件下,利用全矢量有限元法分析SPR-PCF的损耗谱特性,实现了温度的高灵敏度精确快速测量。在22~47℃的温度范围内,所提传感器的温度灵敏度可达到-8.18 nm/℃,这种传感测量方法能拓展应用于各类安全检测和智能监测领域。  相似文献   
108.
为了研究断裂对油气藏的破坏作用,基于油气成藏后断裂再活动对泥岩盖层封闭破坏的研究,通过比较油气成藏后断裂再活动速率与破坏泥岩盖层封闭所需最小活动速率的大小,建立了一套基于地震资料判断油气成藏后断裂再活动是否破坏泥岩盖层封闭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齐家—鸳鸯沟地区和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楚地区油气成藏后断裂再活动是否破坏泥岩盖层的研究。结果表明:齐家—鸳鸯沟地区油气成藏后断裂再活动速率小于破坏沙一段泥岩盖层封闭所需的最小活动速率(2m/Ma)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其四周;留楚地区油气成藏后断裂再活动速率小于破坏东一段泥岩盖层封闭所需的最小活动速率(4.1m/Ma)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留楚塌陷背斜构造的核部和留楚南背斜构造的核部。研究结果与齐家—鸳鸯沟地区沙二段和留楚地区东二、三段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基于地震资料判断油气成藏后断裂再活动是否破坏泥岩盖层封闭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9.
三元复合驱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石油的采收率,但在生产过程中,三元复合注入液易与储层岩心反应并结垢,造成井下堵塞,采收率降低。因此,研究了三元复合驱液在储层中的溶、运、堵规律。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偏光显微镜(PM)、环境扫描电镜(ESEM)及X射线能谱仪(EDS)测试手段,分析了大庆油田储层岩心与三元复合驱液作用的反应过程,并通过反应动力学计算得到了相应的Si、Al溶出动力学方程。结果显示,南五区、杏树岗、喇嘛甸岩心碱溶50天后,分别生成钠长石、黝方石、铵长石,Si溶出量约为Al的3~4倍,Al的动力学方程为幂函数形式。建议将强碱物质NaOH改为钾或钙性碱物质。  相似文献   
110.
机械自动化是每个国家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工艺方法的好坏,深深影响到成品的质量水平。丝印机载台零件的尺寸、结构及材料等,都会根据需求发生变化,这就需要用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优化制造零件过程,满足当前的需求。分析丝印机载台零件的功用和图形数字。确定各表面加工难易度,从中选择定位基准,确定其毛坯的制造方法,确定每个零件的加工方法,并将其优化路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通过手册资料等途径将其合理化和科学化。旨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大批量生产零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