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篇 |
综合类 | 16篇 |
化学工业 | 40篇 |
金属工艺 | 10篇 |
机械仪表 | 1篇 |
矿业工程 | 2篇 |
轻工业 | 1篇 |
石油天然气 | 3篇 |
武器工业 | 36篇 |
无线电 | 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0篇 |
冶金工业 | 2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应用最优化原理建立了硝酸羟胺基液体发射药的配方优化设计方法及计算机程序.计算了硝酸羟胺基液体发射药最佳能量特性配方组成,并作出了以硝酸三乙醇胺为燃料的硝酸羟胺基液体发射药等火药力、等爆温的配方关系图.本文中的配方设计方法和给出的配方关系图对液体发射药的配方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2.
目的 研究以丙烷磺酸吡啶嗡盐(PPS)、咪唑、己炔二醇(HD)为代表的三大类光亮剂,在化学镀锡过程中改善镀锡层表观形貌和影响镀速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电化学阴极极化法,研究化学镀锡过程中光亮剂分子对镀锡液在沉锡过程中对沉锡峰电位变化的影响,运用Forcite模块中的 COMPASS力场进行分子动力学计算,研究光亮剂分子在 Sn层表面吸附过程的能量变化。结果 阴极极化结果表明,光亮剂的加入会使沉锡峰电位负移,该过电位导致晶核水平增长速度大于垂直生长速度,从而起到整平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晶须的形成。分子动力学计算结果显示,PPS、咪唑、HD均有自发吸附到Sn层表面的趋势,且在Sn(111)面的吸附能分别为?445.338、?9.84、?22.651 kcal/mol,表明三种光亮剂分子均易吸附在Sn层表面(吸附能数据越低,越容易吸附在锡层表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锡层的增长。结论 光亮剂与Sn作用的吸附能,与其在化学镀过程中对Sn层表观形貌的改善和镀速减少有正相关作用。该研究为化学镀锡过程中光亮剂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3.
74.
75.
本文论述了回归正交实验设计的数学模型,用C语言实现计算机辅助实验设计,已在精细化工产品甲基异丁酮合成的的工艺研究中应用,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6.
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电动汽车优异的动力来源受到广泛关注,获得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对电动汽车的发展至关重要。数值仿真技术突破了传统实验的限制而极大地促进了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工作。高效、实用的仿真模型可以将多种化学反应及物理场相互耦合,预测多种因素对于电池各种性能的影响,使仿真结果尽可能地接近真实情况。本文主要介绍了仿真研究的优势和重要意义,分别从电池热模型、电学特性模型、老化模型等出发,比较了众多仿真模型针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仿真结果,总结不同模型的优势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仿真研究以后的发展趋势为:①从机理出发,研究多物理场相互作用关系,实现多场耦合;②从模型和算法入手,扩大模型的研究范围,兼顾简化模型和提高精确度;③从电池本身入手,注重电池材料的性能改善以及成组方式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77.
为了提高镍钯金电路板(PCB-ENEPIG)表面的耐腐蚀性能,选用有机膦酸缓蚀剂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与氨基三亚甲基膦酸(ATMP)进行复配,以浸泡法在其表面形成自组装膜。通过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量子化学研究了该有机保护膜的耐腐蚀性能和缓蚀过程机理。结果表明:该复合型有机膦酸封孔剂对PCB-ENEPIG具有较好的缓蚀作用,膦酸通过P原子与金属Pd的互相作用而吸附于金属表面形成自组装膜;当HEDP浓度1.0 g/L,HEDP与ATMP质量比为2∶1复配时所配制的封孔剂耐腐蚀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78.
80.
压缩机安全保护系统运行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生产装置的安全生产。论述了压缩机原安全保护系统存在的问题,改造新安全保护系统的优点及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