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39篇
综合类   5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3篇
无线电   2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图像的感兴趣区域(ROI)编码技术,即在图像中的感兴趣区域进行无损或近无损压缩,而在其它区域采用有损压缩,从而既可以获得所期望的高质量的图像信息,又保持了较高的压缩比,很好地解决了压缩比和图像质量之间的矛盾.该文首先对ROI编码技术的原理及编码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把该编码技术引入到变电站图像监控系统中,仿真实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2.
对解微分方程算法作了改进,方法是通过对传统微分方程算法在有限时段上进行积分变换,借助积分减少高频分量的影响。通过数字仿真计算验证了改进后算法的优良估计性能,将之与基于微分方程模型的最小二乘法、全波傅里叶算法作了比较。并根据各算法的估计性能特点,提出了一种具有反时限特性的距离保护算法的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43.
对解微分方程算法做了改进,通过数字仿真计算验证了改进后算法的优良估计性能,并且把它与递推最小二乘法、全周傅立叶算法作了比较,并根据各算法的估计性能特点,提出了一种具有反时限特性的距离保护算法的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44.
传统配电网一般都是单一电源的辐射状网络,继电保护按照辐射型网络进行设计和整定。随着分布式发电(DG)的接入,辐射式的网络将变为一种遍布电源和用户互联的网络,使得配电网中的潮流分布发生根本变化。详细分析了分布式发电对原有配电网中的电流保护,距离保护以及对重合闸等传统继电保护所带来的影响;最后根据DG接入电网位置的不同以及容量不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5.
自适应继电保护整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强  袁兆强 《江西电力》2006,30(5):10-12
分析了自适应继电保护的整定方法,将自适应继电保护的整定分为两大类:参数整定和函数整定。对这两类自适应整定系统化并进行比较,提出实现理想的自适应保护整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46.
采用拉氏变换对接地与不接地故障跳三相后线路的暂态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模糊神经网络,实现模糊神经网络的自适应三相自动重合闸。通过理论分析和大量MATLAB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对于三相重合情况下判别故障类型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7.
针对传统零序电流速断保护[1]的灵敏度受系统运行方式变化和接地短路类型影响的局限性,提出了实时检测系统参数来实现自适应式零序电流速断保护。文中以计算系统等值零序内阻抗为例,并通过仿真研究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8.
超(特)高压输电线路高速行波差动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行波电流差动保护的新算法,首先利用形态学交替混合滤波器去除行波信号中的噪声,并提取方向电流行波波头对应的时间,然后计算从方向电流行波起始时间开始数十微秒内方向电流行波波形的积分值,将输电线路两端的同向电流行波积分值的差值作为行波电流差动保护的动作依据。当被保护线路外部短路故障时上述差值很小,而被保护线路内部短路故障时该差值很大,从而明显地区分出内部和外部故障。该算法由于只利用了行波起始部分数十微秒内的信号,其动作时间主要决定于线路两端的通信时间,因此一般动作时间只有几毫秒。分析和仿真表明该算法动作速度快、可靠性高,可以作为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的主保护。  相似文献   
49.
阐述了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及其特性,举例并通过MATLAB具体说明了如何利用小波变换分析电力负荷曲线中所反映的重要故障信息,进一步证明了小波变换能有效地应用于电力系统负荷状态监视和故障诊断。  相似文献   
50.
正确的接地故障选线是小电流接地系统存在的一大难题.通常采用的单一故障选线方法只对部分故障信息进行处理,因此选线的可靠性不高。基于这种状况,利用信息融合技术,并以基于暂态的信号增强的小波包故障选线法和基于稳态的群体基波比幅比相法、5次谐波比幅比相法、有功法四种接地故障选线方法为例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实例仿真。PSCAD仿真结果说明针对多种选线方法进行模糊信息融合能够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相互补充,扩大正确选线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