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轻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9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陶铮 《现代电视技术》2004,(1):49-49,48,51-52
安全播出是电视台的头等大事,是播出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任何一个设备或一套系统都不可能不出故障,送到播出线的节目也都不是万无一失的。出了故障怎么办?如何以最快的方式恢复播出,缩短故障时间?全面完善的备份方案可以使值班员从容应对各种异常情况。本文通过实际工作中的体会,谈一下如何从播出系统和播出节目源两方面保证安全播出。  相似文献   
12.
针针对北方民族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艰难现状,调查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和软件工程的发展情况,提出了西部民族院校办好软件工程专业的关键点:1.务实的办学定位;2.能带给学生强势知识的课程体系;3.切实有效的实验实践环节;4.标本兼治的师资队伍培养策略;5.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和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6.紧密结合校园信息化建设促进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7.正确对待MDA给软件工程带来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在Linux操作系统环境下,蓝牙无线收发模块的USB驱动程序的开发过程,对在Lin-ux系统环境下开发一般USB设备类驱动程序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根据该开发模块,可相对容易地开发其它USB设备类驱动程序,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电视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密切的结合,电视播出系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手动播出到半自动播出再到全自动机械手播出,从模拟播出到数字播出,从录像带播出到盘带结合或者是全硬盘播出,系统规模越来越大,自动化、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日常值机人员的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已播出节目为主转为以监视系统运行为主,由多人值一套变为一人值多套,甚至于有可能最终实现远程监视无人值守。因此,在系统播出过程中,能对系统各环节及一些重要设备进行实时的在线监测变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预知和迅速判断故障点,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保证安全播出。而随着播出系统的大规模化、网络化,播出系统监控也必将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以适应新一代播出系统高可靠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数字电视的发展需要,中央电视台新建了硬盘播出系统进行付费频道的播出。本文具体阐述了软件系统的特点。除基本的节目上载及管理、节目单编辑、播出控制等功能模块外,还设计了设备服务器和设备共享模块、系统状态监测管理模块及数据库系统模块。文中着重对设备服务器系统、素材管理系统等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对电视台未来制播网络化、一体化的进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在当今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电视行业所遇到的挑战,在面对互联网技术向视频领域渗透的情况下,各国传统电视行业所做出的应对措施。文中主要介绍了以欧洲为起源的HbbTV的发展情况,以及东亚地区经济较发达的日、韩两国基于HbbTV混合电视的开展模式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以绝缘电阻表检定装置为核查对象,介绍了控制图法在期间核查中的应用.并总结出控制图异常判断的几种情况,以及异常情况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1引言日本海(图1)是一个在渐新世一中新世时期(Tamaki等,1992)形成于日本弧后的面边缘盆地。为解释张开方式已提出了几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涉及可能由同时期的西南日本顺时针转动和东北日本反时针转动所反映的弧向海沟后退,这正如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所证实的(Hayashid等,1991)。第二种强调沿日本海东、西线和日本弧内侧的区域规模的平移断裂作用(Kimura等,1986;Lallemand等,1986)。这两个模式反对先前的所谓拉离型打开的构想。最近的综合研究指出,这两个端员不能相互排斥,弧的向海沟的差异移动居先或伴随多少平行干弧的平…  相似文献   
19.
<正>菲律宾海板块(图1)是与俯冲过程有关的一些板块构造模式的资料来源。此板块的不同部份被用作为包括俯冲并始、洋内俯冲带发育、弧裂谷作用、弧后扩张和孤前拉张等构造过程的实例。已进行了两期大洋钻探。目的是了解其演化[深海钻井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的航次58、59、60、125、126。尽管这样,对板块的第三纪运动还了解甚少。推断运动史的主要障碍是菲律宾海板块自它被俯冲带包围后而独立于全球板块变化过程。由于这个原因,它的成因和运动史成为人们争论的根源,曾提出(Uyeda等, 1972)此板块是在太平洋板块于约45Ma时沿老太平洋洋底内的转换断层俯冲时形成的,并在西菲律宾盆地内圈捕了先前的扩张中心,这个观点在解释此板块史时继续在被引证。  相似文献   
20.
<正>1 引 言 东南亚第三纪时的变形是印度- 欧亚大陆碰撞的结果。在许多关于乐亚第三纪演化的构造模式中,由Tapponnier等(1982)提出的推进挤入模式是被广泛采纳的一个模式。这个模式把印支块体之南和之东作为自由边界,并假定印支可自由转动。印支块体之南的真正自由边界可能造成了现在还在活动的南中国海盆地内的海底扩张作用。由于印支块体可自由继续它的转动和挤出,沿红河断裂不会发生位移方向反转。在后来的文章中,Peltzer和Tap-ponnier(1988)提出了东南亚众多陆块水平位移的尝试性重建图。在他们的重建图中,印度和欧亚间的45Ma至35Ma时的会聚主要朝马来亚半岛、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因此,这些块体向东南的挤出是沿宾河断裂带和三塔山断裂带进行的。自35至15Ma,会聚主要朝中- 缅- 泰块体和缅甸块体的西部而不是在马来亚和苏门答腊。这次大挤出转入到印支块体和中-缅-泰块体,红河断裂变成了一条主活动左旋板块边界。自15Ma以来,碰撞主要在西藏地区,活跃的挤出更向北和向华南块体(图1)。关于他们重建的主要问题是大印度的大小和形状及大印度随时间相对欧亚位置的确定。本文将尝试更好地确定碰撞前大印度的轮廓(尤其是东北边界),还将考察印度和欧亚板块间会聚速率和角度,以便确定东南亚内的碰撞过程和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