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轻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9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正>菲律宾海板块(图1)是与俯冲过程有关的一些板块构造模式的资料来源。此板块的不同部份被用作为包括俯冲并始、洋内俯冲带发育、弧裂谷作用、弧后扩张和孤前拉张等构造过程的实例。已进行了两期大洋钻探。目的是了解其演化[深海钻井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的航次58、59、60、125、126。尽管这样,对板块的第三纪运动还了解甚少。推断运动史的主要障碍是菲律宾海板块自它被俯冲带包围后而独立于全球板块变化过程。由于这个原因,它的成因和运动史成为人们争论的根源,曾提出(Uyeda等, 1972)此板块是在太平洋板块于约45Ma时沿老太平洋洋底内的转换断层俯冲时形成的,并在西菲律宾盆地内圈捕了先前的扩张中心,这个观点在解释此板块史时继续在被引证。  相似文献   
22.
<正>1 引 言 东南亚第三纪时的变形是印度- 欧亚大陆碰撞的结果。在许多关于乐亚第三纪演化的构造模式中,由Tapponnier等(1982)提出的推进挤入模式是被广泛采纳的一个模式。这个模式把印支块体之南和之东作为自由边界,并假定印支可自由转动。印支块体之南的真正自由边界可能造成了现在还在活动的南中国海盆地内的海底扩张作用。由于印支块体可自由继续它的转动和挤出,沿红河断裂不会发生位移方向反转。在后来的文章中,Peltzer和Tap-ponnier(1988)提出了东南亚众多陆块水平位移的尝试性重建图。在他们的重建图中,印度和欧亚间的45Ma至35Ma时的会聚主要朝马来亚半岛、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因此,这些块体向东南的挤出是沿宾河断裂带和三塔山断裂带进行的。自35至15Ma,会聚主要朝中- 缅- 泰块体和缅甸块体的西部而不是在马来亚和苏门答腊。这次大挤出转入到印支块体和中-缅-泰块体,红河断裂变成了一条主活动左旋板块边界。自15Ma以来,碰撞主要在西藏地区,活跃的挤出更向北和向华南块体(图1)。关于他们重建的主要问题是大印度的大小和形状及大印度随时间相对欧亚位置的确定。本文将尝试更好地确定碰撞前大印度的轮廓(尤其是东北边界),还将考察印度和欧亚板块间会聚速率和角度,以便确定东南亚内的碰撞过程和第  相似文献   
23.
<正>1 引 言 正如Ichikawa(1990)所归纳的,日本前白垩纪地体包括具有不同增生时代的两类增生复合体。一类是以秋吉地体为代表的二叠纪复合体,其增生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另一类增生复合体的增生发生在侏罗纪至早白垩世,它包括美浓地体及其相当体,北秩父地体,南秩父地体和北北上地体。 这些前白垩纪增生复合体通常以存在具各种岩石和年代的大洋岩石为特征。在这些大洋岩石中最特殊的是常被玄武岩下伏的巨大体积的晚古生代浅海相碳酸盐岩。它们通常与同时代的深海粉砂岩及相伴它的玄武岩共同出露。密切岩性关系的浅海相碳酸盐岩、深海相粉砂岩和玄武岩构成了二叠纪和侏罗纪地体内的大洋岩石组合。碳酸盐岩和粉砂岩分别被复原为玄武岩海山上的浅海岩帽和玄武岩海山周边的深水盖层。 晚古生代大洋岩石在前白垩纪地体内与陆源岩石表现为复杂相混。大洋岩石常表现为复盖在较年轻的主要为泥岩的陆源岩石上的巨大构造片。很多小型孤立大洋岩石体常混乱地夹入在泥岩内。由于又强调把年轻时代的相连陆源岩石作为外来方式出现的,故广泛采纳晚古生代大洋岩石是由古海山和相关沉积岩的残余组成的,它们是被碰撞到活动大陆边缘并与海沟充填物一起并入增生往的。 这些古地理和构造解释引起了一些新问题,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