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2篇 |
免费 | 208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篇 |
综合类 | 83篇 |
化学工业 | 21篇 |
金属工艺 | 2篇 |
机械仪表 | 3篇 |
建筑科学 | 6篇 |
能源动力 | 486篇 |
轻工业 | 4篇 |
水利工程 | 2篇 |
石油天然气 | 1篇 |
无线电 | 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9篇 |
冶金工业 | 11篇 |
原子能技术 | 2篇 |
自动化技术 | 14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60篇 |
2009年 | 118篇 |
2008年 | 215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7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目的对比使用静脉留置针经皮穿刺大隐静脉下肢静脉造影术(改良法),与静脉头皮针经皮穿刺足背浅静脉下肢静脉造影术(传统法)对下肢静脉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30例(34条患肢)先后采用传统法和改良法进行下肢静脉造影,并比较两者检查结果。结果改良法对髂总静脉、隐股静脉瓣膜和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的显示率为100%,100%和91.18%;传统法分别为32.35%、73.53%和64.71%。在下肢浅静脉曲张和慢性肿胀患者中改良法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功能不全的例数分别为14,25和21;传统法分别为3,14和12。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法下肢静脉造影术对发现是否存在髂静脉受压及对隐股静脉瓣膜和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功能的判断比传统法具有优势,是对传统法静脉造影很好的补充,可部分替代经皮穿刺股静脉造影术。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鼻肠减压管插入技术及在治疗小肠梗阻中的作用。方法作为主要治疗方法或术前胃肠道减压术在10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中实施了鼻肠减压管插入治疗。治疗在X线透视下实施,鼻肠减压导管经一侧鼻孔插入,在患者体位的配合和配套导丝的引导下,将鼻肠减压管插入至十二指肠屈氏韧带附近或更远处的小肠。结果全部病例鼻肠减压管均顺利通过幽门插入预定位置,平均操作时间16min(10~35min),经导管治疗后所有患者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其中4例(单纯性肠粘连)症状完全消失,2周后拔除导管;3例患者转手术治疗;3例放弃进一步治疗。在插管过程中未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在X线透视下鼻肠减压管插入相对简单,耗时短,在手术前的胃肠减压和治疗单纯粘连性肠梗阻的作用上效果明显,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心、脑血管造影术后视力模糊或双目失明的病因。方法6例患者,4例曾行脑血管造影,2例行心血管造影。结果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双眼视力模糊,2例双目失明。症状出现后眼科检查: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应正常,眼动脉较细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双眼视网膜中央动脉显示清晰。当天头颅CT检查:除原发病变外,未见脑梗死及出血改变。结论视力模糊、双目失明是心、脑血管造影中非常少见的并发症,与对比剂的浓度、用量及患者本身的疾病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椎体病变穿刺活检的成功率、诊断正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5例椎体病变患者经皮穿刺活检,病变位于颈椎3例,胸椎26例,腰椎37例和骶椎19例。影像学上表现57例为溶骨性病变,19例成骨性病变,9例溶骨性与成骨性病变共存。穿刺标本行细胞学及组织学检查。临床怀疑感染性病变时行细菌学检查。对穿刺标本进行诊断的正确性分析。结果CT证实85例穿刺活检针均位于病灶内,81例取得病变组织,活检成功率95%。活检标本包括29例骨组织标本,5例软组织标本,47例骨组织与软组织混合标本,4例未取得标本;病理结果包括44例转移瘤,17例原发性骨肿瘤,18例感染性病变,2例正常椎体组织。79例诊断正确,诊断正确性97.5%。结论CT引导下经皮椎体病变穿刺活检是对椎体病变作出正确诊断的重要手段,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组织学依据,且穿刺部位正确、三维定向好、损伤小,可以作为诊断不明确的溶骨性及溶骨与成骨混合性椎体病变拟行椎体成形术术前常规。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临床疗效、适应证及相关技术。方法对295例患者553个椎体在X线C臂血管机导引下行PVP,包括骨质疏松症171例,转移性肿瘤103例,骨髓瘤12例,血管瘤2例,外伤7例。一般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骨水泥量为2~7ml 。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总有效率为94.1%(161/171),转移性肿瘤总有效率为81.5%,骨髓瘤患者有效为8例(8/9),外伤患者有效为7例(7/7)。本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18例转移瘤PVP后3~4d行放射治疗;12例采用大平板血管机旋转X线采集和椎体三维重建成像指导手术操作。结论PVP已成为疼痛性压缩性骨折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伴随手术方法和器材不断改进其适应证必将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例11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8支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狭窄率大于70%)成功置入支架,3支闭塞锁骨下动脉中1支成功置入支架,2支闭塞锁骨下动脉未能开通。7例经股动脉置入支架,1例经肱动脉逆行置入支架。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功置入后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伴有盗血现象的5例患者症状消失。随访2~24个月发现1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后9个月近年来血管腔内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常见的阻塞性颅外脑血管病,不仅可引起上肢缺血症状,若闭塞发生在锁骨下动脉近端,可致同侧椎动脉血流逆流至锁骨下动脉远端供应患侧上肢,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谓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SSS)。为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我院于2004年6月至2007年4月对10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了治疗,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临床资料本组10例患者中男9例,女1例。年龄45~75岁,平均66岁。单纯左锁骨下动脉病变7例(闭塞3例,狭窄4例),单纯右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双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9例患者患肢动脉压比对侧低20mmHg 以上,1例患者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无明显血压差。8例上肢有感觉异常伴脉搏减弱或无脉,7例有长期头晕病史,5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显示有椎动脉逆流。临床诊断动脉硬化9例,病理诊断大动脉炎1例。1例合并右肾动脉闭塞,1例合并对侧椎动脉重度狭窄,2例合并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1.1.2使用材料与设备本组选择3种类型的镍钛合金自膨支架,有Protege(EV3,美国)7枚,Precise RX(Cordis,美国)1枚,Maris(Invatec,意大利)1枚。直径8~10mm,长度4~6cm。使用血管造影设备为西门子AXIOM ARTIS FA DSA系统。1.2介入方法1.2.1术前血管造影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5F导管鞘。用5F猪尾导管、猎人头管、西蒙管或单弯管行主动脉弓及全脑DSA,明确病变血管的部位、形态、范围、侧支循环及其他脑血管供血情况,测量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程度与长度,以便制订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血管支架。对盗血患者行椎动脉造影时可观察到整个盗血过程1.2.2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8F导管鞘。将8F导引管与“y”阀、三通、压力盐水袋连接并排气,在黑泥鳅加硬交换导丝引导下,将导引管置于病变锁骨下动脉近端,送入导丝并越过狭窄段至远端,选择直径8mm、长4cm球囊(Cordis,美国)沿导丝送入狭窄段,用压力泵在6~12atm下扩张1~2次,每次30s左右,间隔1~2min。撤出球囊导管,将支架递送系统再狭窄,后再置入1枚支架,血管开通良好。1例患者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同时置入2枚支架后2个月突发脑出血死亡。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的介入治疗及疗效。方法对212例进展期胃癌进行介入治疗。对贲门癌经胃左动脉和左膈下动脉或脾动脉进行化疗灌注和胃左动脉栓塞;对胃体小弯侧癌经胃左、右动脉或肝总动脉,对胃大弯侧癌经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右动脉或脾动脉化疗灌注;对胃窦癌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或对胃网膜右动脉中段栓塞后进行化疗药物灌注。对胃癌复发和残胃癌经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化疗灌注。结果对未手术的193例胃癌的疗效为贲门癌CR+PR53.1%,胃体癌CR+PR44.4%,胃窦癌CR+PR10.0%,胃癌复发和残胃癌CR+PR0。贲门癌与胃体癌有效率相比(P>0.2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贲门癌与胃窦癌相比及胃体癌与胃窦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介入治疗后手术切除者术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81%、56%。结论胃癌在胃组织的发病部位不同,其疗效也不同,贲门癌和胃体癌的疗效较好,胃窦癌及胃癌复发和残胃癌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分析肾功能损害等危险因素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并建立评估冠脉病变的数学模型。方法1024例行冠脉造影患者分为病变组(625例)和对照组(399例),评估肾功能损害等冠心病的临床危险因素,以Logistic回归结合ROC曲线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并建立评估冠脉病变的回归模型。结果回归分析显示尿蛋白∶肌酐比值>7.25μg /mg (OR=3.6;95%CI 2.6~4.9;P<0.00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0mmol/L(OR=3.2;95%CI 2.3~4.4;P<0.01),GFR<60ml/min·1.73m
2
(OR=2.3;95%CI 1.4~3.8;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50%(OR=2.3;95%CI 1.4~3.6;P<0.01),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OR=2.1;95%CI 1.6~2.9;P<0.01),吸烟史(OR=2.0;95%CI 1.4~2.8;P<0.01),男性(OR=1.8;95%CI 1.2~2.6;P=0.002),糖尿病(OR=1.6;95%CI 1.1~2.4;P<0.05)及高血压(OR=1.5;95%CI 1.1~2.1;P<0.01)为冠脉病变相关的独立因素。建立评估冠脉病变回归模型:P/(1-P)=EXP(-2.453+1.270×尿蛋白∶肌酐比值>7.25μg /mg +1.158×hsCRP>20mmol/L+0.819×GFR<60ml/min·1.73m
2
+0.813×LVEF<50%+0.761×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0.676×吸烟史+0.594×男性+0.459×糖尿病+0.425×高血压)。ROC曲线下面积0.811,切点为0.977,灵敏度49.0%,特异度92.7%。结论肾功能损害等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模型对无创评估冠脉病变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术前胸部CT血管造影对经支气管动脉治疗肺癌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术前均行胸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轴位图(Ax)基础上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供应肺癌的支气管动脉及其他体循环动脉,并以此为参照,在DSA下对患者行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术中记录寻找到的支气管动脉及非支气管动脉体循环动脉数目。结果胸部CTA共发现34支动脉参与肺癌供血,包括支气管动脉27支(其中异位于右锁骨下动脉的支气管动脉1支)、肋间动脉3支、内乳动脉和膈下动脉各2支。34支动脉均在介入治疗中顺利插管并证实为肺癌供血动脉,DSA造影还发现在CTA上未发现的患侧3支支气管动脉不参与肿瘤供血。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肺癌的供养血管(包括支气管动脉和非支气管体循环供血动脉)及其走行情况,有助于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