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40篇 |
免费 | 476篇 |
国内免费 | 25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37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576篇 |
化学工业 | 1111篇 |
金属工艺 | 351篇 |
机械仪表 | 424篇 |
建筑科学 | 456篇 |
矿业工程 | 169篇 |
能源动力 | 203篇 |
轻工业 | 539篇 |
水利工程 | 91篇 |
石油天然气 | 259篇 |
武器工业 | 29篇 |
无线电 | 58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772篇 |
冶金工业 | 329篇 |
原子能技术 | 66篇 |
自动化技术 | 7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0篇 |
2023年 | 92篇 |
2022年 | 167篇 |
2021年 | 179篇 |
2020年 | 171篇 |
2019年 | 176篇 |
2018年 | 145篇 |
2017年 | 135篇 |
2016年 | 167篇 |
2015年 | 206篇 |
2014年 | 196篇 |
2013年 | 314篇 |
2012年 | 319篇 |
2011年 | 347篇 |
2010年 | 308篇 |
2009年 | 285篇 |
2008年 | 305篇 |
2007年 | 300篇 |
2006年 | 263篇 |
2005年 | 223篇 |
2004年 | 282篇 |
2003年 | 379篇 |
2002年 | 579篇 |
2001年 | 429篇 |
2000年 | 251篇 |
1999年 | 185篇 |
1998年 | 109篇 |
1997年 | 103篇 |
1996年 | 85篇 |
1995年 | 81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6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反应铸造法制备的原位VC/Fe复合材料的组织中,Fe基体中除了弥散分布着大量细小的VC颗粒外,在晶界处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网状Fe3C,从而降低了材料的韧性。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原位VC/Fe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不影响VC颗粒的尺寸和分布,但对晶界Fe3C的形态和数量有着一定的影响。随着奥氏体化时间的延长,Fe3C数量降低,形态愈趋于断网状。在960℃奥氏体化3h并淬火的条件下,复合材料主要由弥散分布的VC颗粒与马氏体组成,其硬度HRC为62,冲击韧度为7.9J/cm2。 相似文献
32.
研究了钛硅铝碳( Ti3Siy-xAlxCz)层间固溶体陶瓷材料的超结构现象。结果发现,用热压Ti、Si、Al和C(石墨)混合粉末原位反应合成的Ti3Si0.9Al0.3C1.93和Ti3Si0.8Al0.4C1.93层间固溶体块体样品的X射线衍射(XRD)谱中[00L]晶面的衍射峰极其微弱,只有[008]面有一个小的衍射峰,[002]、[004]和[006]面几乎没有衍射峰存在,而该块体样品的粉末的X射线衍射谱中所有[00L]晶面的衍射峰均存在。这种超结构现象表明,用热压原位反应合成的Ti3Si0.9Al0.3C1.93和Ti3Si0.8Al0.4C1.93实为层间无序固溶体。由于内应力的释放,取自该块体样品的粉末发生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所以粉末的X射线衍射谱中显现出强的[00L]面衍射峰。这种超结构相可能对Ti3Si0.9Al0.3C1.93和Ti3Si0.8Al0.4C1.93块体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3.
研究了三元层状化合物钛硅碳(Ti3SiC2)和钛铝碳(Ti3AlC2)材料的载流磨损特性,探讨了在大电流、热应力和摩擦力的交互和耦合作用下Ti3SiC2系材料的支配性磨损机理。试验在盘一块式大功率载流高速摩擦试验机上进行,用A3钢盘为对磨体;滑动速度为20m/s,法向压强为0.4~0.8MPa,电流强度为0.50和100A。结果表明,在适当的速度和载荷条件下,Ti3SiC2系材料表现出良好的载流摩擦学特性。但载流条件下的磨损率都比非载流条件下的大,且随电流强度而增大。通过SEM&EDS观察、分析,载流条件下的Ti3SiC2系材料的磨损主要由微电弧烧蚀与机械摩擦的交互作用及热-力耦合作用两部分共同影响。微电弧烧蚀作用引起Ti3SiC2系材料表层氧化、熔融和分解以及亚表层裂纹,因而耐磨性发生改变。通电条件下的电热效应和摩擦热的耦合作用也对Ti3SiC2系材料的耐磨性产生影响。力-电-热的交互和耦合作用哪部分占主导机制取决于Ti3SiC2系材料的物理参数及载荷、速度等外部条件因素。 相似文献
34.
用氩弧熔化焊接方法,在无焊料的情况下对铜/钛铝锡碳(Cu/Ti3AlSn0.2C1.8)金属陶瓷材料进行直接熔焊连接。观察分析了焊接区及其附近的组织变化,测试了焊接区的室温弯曲强度。结果表明,Cu/Ti3AlSn0.2C1.8材料具有良好的可焊接性。焊接区域呈网络状Cu(Ti,Al,Sn)合金包围均匀弥散的细小TjG颗粒的典型组织结构。在适当的电弧电流密度、拉弧时间和施加压力等焊接条件下,焊接区的室温弯曲强度达到851MPa,焊接区的弯曲强度达到或超过了Cu/Ti3AlSn0.2C1.8材料自身的强度。 相似文献
35.
36.
37.
38.
高强度低合金结构钢焊缝与母材的强度匹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焊缝金属与母材的强度匹配系数是焊接接头力学性能非均匀参数之一,匹配方式不仅取决于焊缝金属和母材的名义强度,还取决于它们的分布形式和特征参数。试验和统计计算结果表明,12Ni3CrMoV钢和10Ni5CrMoV钢母材和焊缝金属的抗拉强度都服从正态分布。12Ni3CrMoV钢和其焊缝金属的强度匹配属于低强匹配,其低强、等强和超强匹配的概率分别为59.33%,37.03%和3.64%,低强匹配特征明显。10Ni5CrMoV钢和其焊缝金属的强度匹配属于等强匹配,其低强、等强和超强匹配概率分别为47%,48%和5%,其等强匹配分布比较明显。对应的两种钢的焊接接头,其超强匹配概率分别为3.64%和5%,在结构、焊接材料、工艺设计中值得注意。由于强度匹配系数的随机性,如何确定强度匹配系数,在什么范围内分别属于超强、等强、低强匹配,特别是等强匹配的界定方式应有别于低强和超强匹配,都是有特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9.
40.
研究了新型陶瓷工具LD-1端铣淬硬钢时的抗破损性能。结果表明:热裂纹是造成刀具破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刀具材料的抗破损性能明显优于其它Al2O3-TiC系陶瓷刀具材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