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5篇
  免费   410篇
  国内免费   281篇
电工技术   410篇
综合类   458篇
化学工业   484篇
金属工艺   308篇
机械仪表   332篇
建筑科学   315篇
矿业工程   242篇
能源动力   83篇
轻工业   316篇
水利工程   114篇
石油天然气   143篇
武器工业   80篇
无线电   44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87篇
冶金工业   132篇
原子能技术   34篇
自动化技术   59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250篇
  2013年   279篇
  2012年   381篇
  2011年   471篇
  2010年   371篇
  2009年   361篇
  2008年   414篇
  2007年   452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针对疫情背景下,在一些人流密集场所进行体温筛查或身份识别,当待检测对象快速通过时,人脸检测实时性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Yolov5模型的实时人脸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对骨干网络层进行轻量化改进并引入注意力机制减少冗余信息;其次修改了检测层网络结构,增加了对小目标人脸及倾斜人脸检测的适应性;随之使用Focal EIOU损失函数代替Yolov5原始损失函数中的GIOU损失函数来计算定位损失,有效解决了预测框在目标框内部或预测框与目标框大小一致时无法精确定位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实时人脸检测算法检测精度达到97.2%,检测速度达到66.7 f/s,相较于原始Yolov5算法,检测精度提升了19.7%,检测速度提升了24 f/s,满足实时人脸检测要求,同时对于黑暗环境及不同表情姿态人脸检测也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2.
工程实践表明复杂电网环境对有源型电能质量治理设备性能的影响不可忽略。对此,提出了有源型电能质量治理设备电网适应性的概念及其评估方法。首先将电网适应性与稳定性、鲁棒性的概念进行对比,得出电网适应性的具体内涵。其次构建了电网适应性评价体系,该体系针对电压偏差、频率偏差、三相不平衡、电压谐波4种典型场景,围绕设备损耗、谐波发射水平、补偿性能、响应时间4个评价指标,基于决策试验和评价(DEMATEL)模型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开展评价。最后,以某LCL型有源电力滤波器为例进行性能评估与分析,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3.
随着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力电子化设备的规模化应用,电力电子化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发展趋势。并网逆变器作为新能源接入电网的重要接口,其暂态稳定性对电力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尤为重要。并网逆变器具有多控制环耦合与强非线性的特征,因此建立其非线性数学模型是分析其暂态稳定性的重要基础。然而,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小信号建模或只考虑单一控制环节的简化非线性建模,不能完全表征并网逆变器在大扰动条件下的暂态响应。因此,充分考虑并网逆变器多控制环耦合特性,建立其全阶非线性暂态模型,包含功率下垂控制环、锁相环,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为了便于模型应用,采用奇异摄动法推导了非线性降阶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时域仿真和RT-Lab实时仿真,验证了全阶模型和降阶模型在小扰动和大扰动下的准确性。在非线性降阶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线性化,并利用小信号方法分析了系统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所建立的并网逆变器非线性暂态模型具有较高的模型精度和实用性,可为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分析提供数学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114.
随着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低惯性成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极大影响了系统的同步稳定运行能力。由于缺少大电网的频率支撑,孤岛微电网在故障扰动下将产生频率偏移现象。同时考虑新能源渗透率和频率偏移的影响,研究低惯量孤岛微电网的小信号稳定性。低惯量微电网由构网型逆变器和跟网型逆变器组成,其中构网型逆变器采用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孤岛微电网的全阶小信号模型。应用特征值分析法,揭示了2种类型逆变器的功率渗透率对微电网系统小信号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利用参与因子法分析了系统参数和控制参数对微电网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最后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研究成果为低惯量微电网中2类逆变器的容量规划、参数设计和控制器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旨在提高微电网的小扰动同步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5.
烧蚀角度对C/C复合材料烧蚀行为的影响EI北大核心CSC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烧蚀角度对C/C复合材料的耐烧蚀性能有显著的影响,采用自主研发的氧-煤油烧蚀实验系统对轴棒法编织的三维四向C/C复合材料进行烧蚀/侵蚀实验,实验的典型角度分别为90°,60°,45°,侵蚀时的粒子浓度为1.37%。测算试样的宏观烧蚀率,并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试样烧蚀后的微观形貌。分析了角度对C/C复合材料烧蚀行为的影响规律,并探讨其烧蚀机理。结果表明:不加粒子进行烧蚀实验时,烧蚀角度90°,60°,45°对应的试样质量烧蚀率分别为0.146,0.123,0.100g/s,随烧蚀角度的减小,质量烧蚀率加速降低;加粒子进行侵蚀实验时,烧蚀角度90°,60°,45°对应的试样质量烧蚀率分别为0.452,0.455,0.432g/s,线烧蚀率分别为1.863,1.323,0.843mm/s,随烧蚀角度的减小,质量烧蚀率基本不变,线烧蚀率逐渐降低。烧蚀角度越小,射流的冲刷作用越强,伴随热化学烧蚀的作用,导致烧蚀/侵蚀实验条件下,径向纤维的烧蚀梯度均增加;烧蚀实验条件下,轴向纤维束外沿的受冲刷区域变大。  相似文献   
116.
周建华  查向华 《材料导报》2017,31(19):43-50
纳米银/聚合物复合材料结合了纳米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和聚合物的易加工和成膜性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抗菌、催化和光电等领域。原位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可形成单分散的纳米粒子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制备纳米银/聚合物复合材料。主要综述了纳米银/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原位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原位生成法、原位聚合法、双原位合成法,并提出了纳米银/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7.
目的 探究不同处理对贮藏0~60 d期间蓝靛果实贮藏品质及活性氧(ROS)代谢的影响,为蓝靛果贮藏保鲜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以蓝靛果为实验材料,采后将其装入保鲜箱中,用1−甲基环丙烯(1-MCP)、乙烯吸收剂(EA)、1-MCP+EA进行处理,在(−0.5±0.3)℃下贮藏60 d,每隔15 d取样观察果实的感官品质,并测定其营养、生理及活性氧代谢相关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3种处理方式均能保持果实较好的感官特性,延缓果实抗坏血酸、花色苷、总酚和黄酮等含量的流失,以及果实的软化;在贮藏60 d时,处理组果实的呼吸强度分别比对照组果实的呼吸强度低22.73、12.92、34.04 mg/(kg.h),乙烯生成速率分别比对照组果实的低6.38、3.98、10.11 μL/(kg.h);可抑制超氧阴离子(O2.)活性、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的升高,保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通过SPSS分析可知,综合得分顺序为CK<EA<1-MCP<1-MCP+EA,表明1-MCP+EA处理的效果最好。结论 1-MCP+EA处理对蓝靛果贮藏60 d的保鲜效果最好,可更好地保留果实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利于运输和销售。  相似文献   
118.
基于嵌入式Web服务器的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嵌入式Internet的远程监控系统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ARM处理器和Linux操作系统的嵌入式B/S模式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系统以嵌入式Linux和嵌入式微控制器S3C2440为核心平台,通过嵌入式平台建立的Web服务器将USB摄像头采集来的视频信号经过网络传输,在用户端PC可以接收到视频图像,并根据需要来控...  相似文献   
119.
针对特征选择中降维效果与分类精度间的矛盾,通过分析传统的特征选择方法中的优点和不足,结合佳点集遗传算法的思想和K最近邻简单有效的分类特性,提出了基于佳点集遗传算法的特征选择方法.该算法对特征子集采用佳点集遗传算法进行随机搜索,并采用K近邻的分类错误率作为评价指标,淘汰不好的特征子集,保存较优的特征子集.通过实验比较看出,该算法可以有效地找出具有较高分类精度的特征子集,降维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特征子集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20.
车联网发展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通过介绍车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分析探讨了车联网在保障道路行驶安全、防止交通拥塞、促进汽车产业升级和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4个方面的应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分别研究了车联网发展模式当中涉及的技术模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问题,指出未来车联网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建立一种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的多方共赢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