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电工技术   11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4篇
金属工艺   27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篇
冶金工业   6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胜利垦32区块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针孔腐蚀,虽然不危及管道安全,但是成因复杂,治理起来却非常麻烦。通过对穿孔管段进行解剖,从多方面分析研究了造成腐蚀的原因,认为管线腐蚀穿孔主要为内部点蚀引起,管线材质存在夹杂以及垢下腐蚀是发生点蚀的主要原因;而由于管线的分段分包施工,各段之间可能存在电位差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82.
硫酸焙烧对石煤提钒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硫酸焙烧—浸出工艺从某难处理石煤中提钒,分析了硫酸焙烧及浸出过程中矿物物相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加入0.25mL/g硫酸在200℃焙烧1.5h后,按液固比(mL/g)为1.2在80℃浸出60min的条件下,钒浸率可达到85.57%。硫酸焙烧过程中方解石转变为硬石膏,含钒云母结构被破坏,同时生成硫酸铝钾晶相,矿物微观结构疏松多孔。与传统酸浸工艺相比,硫酸焙烧—浸出工艺的焙烧温度低、浸出过程无助浸剂、浸出时间短、浸出率高、能耗低。  相似文献   
83.
重点综述了近几年的植物缓蚀剂与碘离子在不同介质中对金属的协同缓蚀效果,总结了不同植物提取物如:叶、杆、皮、胶与碘离子协同后对缓蚀效率的影响以及碘离子的吸附机理。与合成的有机缓蚀剂相比,环境友好型的植物类缓蚀剂,可以通过协同作用提高缓蚀效率,成为了研究的热门领域。  相似文献   
84.
多元热流体中P110钢的腐蚀与防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高温高压釜失重法,研究了油田常用的管材P110钢在40℃~280℃的多元热流体中的动态腐蚀情况,并评价了不同温度下4种高温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40C~280℃.P110钢的腐蚀速率存在两个极大值,分别出现在60℃和180C;HGY710和HGY-710A型缓蚀剂适应多元热流体工况,当其质量浓度为200mg/L时,缓蚀率≥85%;现场试验表明。当HGY-710质量浓度为750mg/L时,防腐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5.
分别利用紫外光谱和光度法对油田污水中低浓度的咪唑啉类缓蚀剂HGY-9B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紫外光谱法和光度法(两种显色剂)均能很好地检测3%NaCl溶液中HGY-9B缓蚀剂的浓度,但是在油田污水中,紫外光谱法已无法检测,光度法中显色剂A也不适用,而显色剂B能够较好地检测污水中HGY-9B缓蚀剂浓度,相对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86.
胜利垦32区块外输管线频繁特殊穿孔,不易检测,治理困难。取样解剖后发现,穿孔多为手指状的直孔,几乎都由内壁点腐蚀引起。断面上穿孔分布无规律性,上中下部位均有,沿管道轴向有相对分段集中的特点。通过对腐蚀产物进行XRD分析,对腐蚀管段进行EPMA分析、材质分析以及金相检验和夹杂物检验分析,初步认定:垦32区块外输管线频繁穿孔主要是由于不同管段内表面的夹杂物分布及夹杂程度差异导致的。就试验结果和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建议采用玻璃鳞片涂层或采用钢骨架复合管或渗氮工艺进行管线保护。  相似文献   
87.
利用EDX微观分析手段研究了热氧化法制备的旅氧化物膜的铱、氧原子比变化,采用XPS分析了氧化膜元素组成与电极反应过程中氧化膜内铱元素的价态变化以及氧元素的存在形式,对电极响应动力学机理进行了EIS研究。结果表明:陈化后电极氧化膜表面锒、氧原子比从1:2改变为约1:6,电极表面以水合氧化物的形式存在,而氧化膜内部的铱、氧原子比保持不变,电极反应为Ir^4与Ir^3+之间的转变,氧的存在形式为O^2-、-OH、H2O。热力学响应机理是由于电极表面水合氧化铱与溶液中H^+发生化学反应;H^-响应的动力学过程为电极反应步骤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