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2篇
建筑科学   47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孙亮  何依 《城市规划》2019,43(2):74-83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经过15年来的抢救性工作,逐步从标准化生产的规范时代,走向"量身定制"的精准时代。基于特色的精准保护,要求从人地关系、社会关系、区域关系三方面出发,把握名村的文化内涵及空间表征,从而制定精细、准确的保护内容和保护措施。文章以宁波市为例,根据殷湾村依山傍水的有机发展形态,提出地缘环境特色的"整体式"精准保护;走马塘村"社会—空间"的耦合关系,提出宗族结构特色的"院落式"精准保护;栖霞坑村于古道中的线性空间序列,提出外部职能特色的"线路式"精准保护。其中,精准保护不存在一概而论的通用方法,必须深入分析名村的演化逻辑及空间特色,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42.
孙亮  何依 《华中建筑》2022,40(4):155-160
杭州西湖与宁波月湖是2个典型的海侵地区历史湖泊,都经历了一个从水利湖泊到文化湖泊的发展建设历程.该文从水利工程、园林景观、人文教化3个方面着手,深入分析2个湖泊在景观营建过程中呈现的古典智慧: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思维、工程景观文化交融的系统思维.挖掘并传承这一古典智慧,对当代海绵城市水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
历史城区的结构原型,蕴含着城市空间变迁的来龙去脉,它是我国历史城市特有的"形态基因",也是解读城市历史文脉的"空间密码"和协调历史保护与现代建设的"内在逻辑"。针对当前城市历史环境的现实问题与保护困境,结合荆襄地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研究,引入原型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揭示历史城区结构原型的三层内涵及其图式转换逻辑——概念原型、存在原型与意象原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城区结构原型的辨识方法,并面向更新发展探索原型维度的保护性建构策略,以期体现历史的规定性、演化的规律性及发展的适应性,为应对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困境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4.
方震华  李丁帅  何依  潘振  胡广瑞  杨帆 《化学工程》2021,49(12):12-16,22
针对余热回收与能源利用,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反应后的锅炉排气余热与液化天然气(LNG)冷能相结合,利用Aspen HYSYS建立了 2个复合系统模拟流程,分别是卡琳娜(Kalina)-带回热朗肯循环(KC-RORC)冷热电联供(CCHP)系统与Kalina-带回热双朗肯循环(KC-RDORC)CCHP系统....  相似文献   
45.
孙亮  何依 《华中建筑》2022,40(1):166-172
在以宁波为代表的海侵地区,咸淡交织的自然水文环境造成土地盐碱化、河水卤化.蓄淡阻咸的水利建设成为土地开垦、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长期影响着历史聚落的发展.聚落空间变迁,无论是在区域整体层面还是在聚落个体层面,都表现出因应水利建设发展的适应性特征.这一水利适应性关系,今天依然规定着城乡聚落的分布结构和空间结构.挖掘并传承这...  相似文献   
46.
人家住在潮烟里--石浦老城文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依 《城市规划》2004,28(7):21-24,i001
以石浦老城为例,追溯城镇文化的渊源,解析渔文化、海防文化、海商文化、消防文化在城镇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并进一步提出文化作为一种资本对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7.
杨光灿  何依  贾艳飞 《新建筑》2021,(4):129-133
传统商帮时代,商人们以血缘、地缘或业缘关系结盟定居、异地置业,促进了大量市镇聚落兴盛.商帮主导下的市镇分布广泛,规模、空间形态各异;其作为一种自组织特征突出的聚落类型,反映出商帮组织的内生逻辑和内部秩序,是传统商业文化和社会关系在物质空间的投影.随着时代发展,大量传统市镇因交通和区位优势在城市开发过程中首当其冲,面临历...  相似文献   
48.
张星  何依  邓巍 《城市规划》2020,(4):97-105
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是在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乡要素高度混合的一种过渡型乡村聚落形态。它既保留着传统的乡村记忆,又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新的角色,面临着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核心矛盾。面对已变迁的历史环境和零散化的乡村风貌,需要重新定义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价值,以整体性思维对保护要素进行重新关联和建构,形成刚性的保护框架;面对城市化的发展诉求,需要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形成能够适应城乡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路径。本文以憩桥村为例,通过对"村"的价值的判断,探讨了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保护方法;通过对"城"的条件分析,适应性调试保护发展模式,试图为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发展提供弹性多样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9.
历史城区的存在形式与演化特征对研究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历史城区的现实矛盾和发展目标提出历史城区重构的两种方式——叠痕式与介入式,并通过对襄阳古城的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得到相关基础资料,从而揭示古城的空间特征,以此为依据提出两种重构方式的应用场景,为包括襄阳古城在内的历史城区提供一种多元化的城市复兴的途径。  相似文献   
50.
张杨  何依 《城市规划》2021,45(11):83-95
非正规形态是城市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缺乏结构层面的固定要素,在发展过程中极易变更甚至消失,相对正规城市而言,也鲜有官方、正统的记注撰述,故难以考证。以《清明上河图》这一反映北宋东京关厢地段城乡风貌的"界画"为例,在历史图景中探索空间开放、草市兴盛及社会融合等非正规城市形态和特色,并对图中所示非正规环境折射的营建背景与演进机制进行溯源,发现政治格局、地理环境与城市管理对此具有显著的引导作用:其一,通过约束权力,产生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居民与政府在政策博弈中进行了商住范围的弹性管控;其二,依赖涿杭通渠,促进水利与漕运的共生,在因仓成市的汴河地区形成了产业结构的优势互补;其三,开放城市户籍,推动土地与人口的流转,在资源共享、城市共建的社会环境中实现了市民阶层的崛起,同时也提升了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以史为鉴,探索《清明上河图》中的"边界消隐"和"界域融合"对现代城市活力营造的积极作用,提出了"灰""混""融"三种模式:"灰"以街道红线营造商业活动合理的"溢出"环境;"混"以开放管理引导多元业态的混合经营;"融"以界面渗透促进城市街区与周边社区的设施共享。从非正规的视角对《清明上河图》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