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25篇
化学工业   2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87篇
矿业工程   1篇
水利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3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51.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将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拉力与结点位移一并作为待求列矢的非线性有限元法,可避免以往研究中采用的繁复迭代运算。对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进行分析的过程和结果,证实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及其对试验结果良好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52.
高温后新Ⅲ级钢筋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37组共111根(?)16和(?)12新Ⅲ级钢筋高温后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经历不同受火温度和受火恒温时间 后的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弹性模量、延伸率和受拉应力-应变关系等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试验表明。新Ⅲ级钢筋在经历 高温作用后,其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和弹性模量在400℃以前变化不大,之后随所经历温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降幅一般在 15%左右,实测的受拉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仍然出现明显的屈服台阶和强化段。根据试验结果,本文建议了高温后新Ⅲ 级钢筋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弹性模量、延伸率和受拉应力.应变全曲线计算公式。本文研究成果可作为火灾后混凝土结 构的损伤评估和非线性有限元全过程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3.
长沙市八一路跨线桥由于近年来交通流量大增,实际行车荷载等级提高,使得该桥处于超负荷的营运状态,为了保证大桥营运安全,需要对此桥的主体结构进行加固,在选择加固方案时对比了三种加固方法: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加固方法、混凝土结构扩大截面加固方法、粘钢加固方法.经分析比较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截面加固设计方案.实践证明此方案技术可行、结构可靠、经济合理,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为以后此类结构的加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4.
为揭示横向配箍率对组合梁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对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10榀不同横向配箍率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试验研究,对不同横向配箍率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破坏形态、滞回规律、耗能能力、刚度退化规律和延性等抗震性能进行深入分析,观测和记录试验中组合梁的纵向裂缝情况,根据试验研究与分析结果,建议钢-混凝土组合梁正弯矩区横向配箍率在0.5%~0.7%,而负弯矩区的横向配箍率在0.7%~0.8%。  相似文献   
155.
钢-混凝土组合梁在我国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29,自引:6,他引:129  
近年来,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在我国发展很快,在建筑和桥梁结构等领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较为系统地阐述组合梁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并指出了有关钢-混凝土组合梁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6.
总结了硫酸盐和碳化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侵蚀机理、侵蚀模型、耦合作用模式、侵蚀产物种类、试验方法和混凝土性能评价指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混凝土耐久性侵蚀机理及产物方面的结论分歧较大,试验方法多源于现场经验总结或基于单一侵蚀方法的简单组合,与真实情况不符。有关硫酸盐和碳化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劣化模型研究近乎空白。现有研究成果难以全面地表征混凝土耐久性侵蚀损伤和动态演变,无法准确地开展服役现场中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和使用寿命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