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1.
渗透率是评价储层物性以及气井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而表皮系数是表征井筒污染程度的唯一参数,这2个参数在气井动态分析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目前求取这2个参数的主要方法是试井,尤其是不稳定试井。然而由于试井费用较高,再加上生产任务紧张,靖边气田绝大部分的气井不能进行关井测试,致使无法全面了解储层特性以及增产措施的效果。运用产量不稳定法计算气井渗透率和表皮系数,并与试井解释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产量不稳定法具有一定的解释精度,可以作为试井的补充。该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解释的结果被应用于数值模拟的参数场建立、复杂地质边界诊断、增产措施的效果评价以及二次改造井的优选。 相似文献
12.
次生孔隙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油气的聚集成藏,并能有效改善火山岩储层的储集性能。依据 大量岩心资料,通过岩石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结合测井资料分析,发现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火山岩次生 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晶内溶孔、基质溶孔、杏仁体溶孔、粒内溶孔、交代蚀变假杏仁体溶孔、构造缝和 溶蚀缝;各种次生孔、缝在演化上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且其形成过程受岩性、构造作用及溶蚀作用的影 响。岩性是次生孔隙发育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溶蚀作用和构造破碎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作用方式。对次 生孔隙特征和主控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开展有效的储层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13.
14.
近年来,四川盆地磨溪地区灯四段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研究磨溪22井区灯四上亚段优质岩溶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开展了岩心分析、物性测试、地震资料解释、测井分析和有利岩溶储层发育区预测等工作。结果表明:①岩溶储层的岩性主要为藻云岩类、砂屑云岩类和结晶云岩类,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溶洞和裂缝;②溶蚀作用包括同生期大气淡水的溶蚀作用、埋藏期深部热液溶蚀作用和有机酸的溶蚀作用、表生期大气淡水的溶蚀作用;③表生期的溶蚀作用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分布,多发育于垂直渗流带附近和水平潜流带上部区域,平面上优质储层的分布受控于沉积相带和古地貌特征,以丘滩相和溶丘斜坡较好。该研究成果为磨溪地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长岭气田火山岩岩性和岩相特征及其对储集层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岩心观察、岩屑薄片分析、ECS成分识别以及FMI岩石结构及构造解释,共识别出2大类(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8种(少孔和致密流纹岩、气孔流纹岩、原地自碎角砾化熔岩、晶屑熔结凝灰岩、含角砾晶屑熔结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和沉凝灰岩)火山岩岩性.以单井岩性识别及岩相划分为基础,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波形分类等方法,建立了3大类8种亚相的岩相模式.通过对火山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及孔缝组合进行分析,研究了原地自碎角砾化熔岩(溢流相顶部亚相)等岩性、岩相对火山岩储集层发育的控制作用,总结了长岭气田有利储集层分布规律及对应岩性、岩相特征,为油田开发方案优化及开发层位优选提供了依据.图5表3参10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岩土弹塑性力学与多相流体渗流力学相结合,建立了油藏开采过程中应力分布的预测模型,给出了数值模拟的求解方法及步骤。 相似文献
17.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属性火成岩岩性反演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岩心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地质、测井、地震等多学科资料对枣园火成岩的岩性、电性、波阻抗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岩性、电性与波阻抗、地震属性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常规波阻抗反演方法的不足,形成了一套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属性岩性反演技术,采用该技术对枣园火成岩不同岩性进行了反演,给出了火成岩厚度及孔隙度分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搞清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利用13口井的岩心观察资料和镜下薄片资料以及19口井200块分析测试资料统计结果,对松辽盆地徐深气田徐东地区营城组一段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储集空间可以划分为原生和次生2大类8小类,原生储集空间中主要包括气孔、粒间孔、粒内孔、炸裂缝等4种类型;次生储集空间主要包括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构造缝、溶蚀缝等4种类型.研究区目的层主要发育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型4种储集空间类型,其中以裂缝—孔隙型(44.38%)和孔隙型(42.45%)为主,各类孔隙是储集空间,而各类裂缝主要起渗流通道的作用,不同岩性之间储集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9.
20.
针对目前火山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薄弱的现状,为了深入认识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对火山岩储层有效开发提供参考,利用地质统计分析、岩心观察描述和显微镜下薄片观察等方法,从孔隙非均质性、颗粒非均质性和填隙物非均质等3个方面对徐东地区营城组一段火山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具有低孔、低渗的特征,孔隙非均质、颗粒非均质和填隙物非均质都很强烈。其中,孔隙非均质受火山岩相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颗粒非均质受火山喷发特征和火山岩相的共同控制,填隙物非均质主要受成岩作用影响。小层YC1Ⅰ1和YC1Ⅰ2的非均质性要弱于小层YC1Ⅱ1、YC1Ⅱ2和YC1Ⅲ,前者在开发中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平面上,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分布差异较大,微观非均质性较弱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中南部和中北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