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7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9篇 |
综合类 | 68篇 |
能源动力 | 6篇 |
水利工程 | 6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分析甘肃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及水资源、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把影响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认为干旱、洪涝、水土流失等与人类活动共同促使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变化 .从土地沙漠化、地下水下降、草原和绿洲退化、内陆湖泊萎缩、水质恶化、水土流失、森林退化和土壤盐碱化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生态环境变化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92.
本文提出了一种实测床面表层颗粒暴露高度的方法,并用此方法实测,提出了区分宽级配非均匀沙全动和部份可动的标准;进而提出了非均匀沙平均床面及其代表粒径的计算方法。考虑前后颗粒暴露高度及其分布的相互影响,导出了冲刷概率P_*=PP′的表达式,并根据非均匀沙大小颗粒暴露高度不一的特点,提出了非均匀沙推移质交换时间的表达式;最后获得了新的非均匀沙推移质输沙率公式。该式已经验证,可以直接用于实际工程中。 相似文献
93.
94.
结合某中低水头水库工程的岸边溢洪道,以水流流态衔接、减小消力池规模为控制指标,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比较了采用"光滑溢洪道+底流消力池"与"前置掺气坎式阶梯溢洪道+底流消力池"两种消能方案的优劣,对不同布置方案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水流流态、入池流速与消能率等水力学指标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研究成果表明:采用前置掺气坎式阶梯溢洪道后,消力池长度能缩短57.1%,入池流速减小最大达51.18%,综合消能率大于84%。同时,前置掺气坎式阶梯溢洪道使阶梯泄槽内掺气更充分,继而可减小发生空蚀破坏的可能性。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5.
低水头、径流式电站的下泄水流弗氏数较小,消能效率低,往往造成下游河道的冲刷,甚至影响枢纽的安全。本文考虑山区河流的特点,结合四川某电站,对以急流方式与下游河道连接的护坦式消能工的出闸水流流态和下游冲刷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在护坦上设置隔墩、在护坦末端设置防冲槽、对左右岸坡进行护脚的消能防冲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满足了该工程的消能防冲任务。 相似文献
96.
97.
98.
采用水深平均的k-ε湍流数学模型,在三峡成库后不同时期修建和未修建防护堤的河道地形条件下,进行了中水(Q长=28800m3/s,Q乌=2054m3/s)流场的数值模拟,从流场的角度探讨了防护堤堤线优化问题。由于该河段的床面形态和平面形状均较复杂,因此这一研究的成功表明其可以方便地推广应用于其它类似的工程问题。 相似文献
99.
基于系列模拟试验,研究了在强降雨条件下陡坡沟道强输沙过程在河道交汇区形成的堆积体演变特性。结果表明:堆积体的发育过程同沟谷主流位置变化同步,主流变化的次数与雨量呈正相关,与雨强呈负相关。堆积体的长度和厚度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各纵断面比降变化规律受堆积体附近水流结构(壅水区、回流区及高流速区)的影响,即沿沟口轴向断面的比降最低,左右两侧的断面比降最大。受试验中堆积体为多次发育的影响,沟口纵断面易形成多元堆积体结构;最后,堆积体的特征纵剖面呈锲形,而横剖面多呈现多峰状态。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