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综合类   52篇
化学工业   42篇
金属工艺   18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2篇
武器工业   7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3篇
自动化技术   10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微乳液法制备ZrO_2超细粉及其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可溶性锆盐溶液为水相 ,环已烷为油相 ,聚乙二醇辛基苯醚为乳化剂 ,正戊醇为助乳化剂的微乳液为基础 ,以氨气作沉淀剂 ,在微乳液中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凝胶状沉淀 ,凝胶经离心洗涤、焙烧 ,得到超细单分散ZrO2 粒子 ,此方法结合了微乳液法和凝胶法的优点 .用激光光散射仪测量粒子的形态和大小 ,X射线衍射仪对样品作物相分析 ,并研究ZrO2 纳米粉对乙醇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 ,本法所制备的ZrO2 超细颗粒粉末尺寸可控制在 <2 0nm的范围内 ,团聚体 <1 0 0nm ,物相为单斜相 ,且有分布均匀、敏感性强等特点 ,是获得优质超细粒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2.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不同镍锌比的纳米NixZn1-xFe2O4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方法对制备的样品进行了表征,物相分析结果表明,在200℃水热5 h可以得到纯的纳米NiFe2O4粉体,在200℃水热5 h制备的Ni0.5Zn0.5Fe2O4中含有γ-Fe2O3,在220℃水热5 h可以得到纯Ni0.5Zn0.5Fe2O4纳米粉体.水热温度为220℃时制备的ZnFe2O4中仍然存在γ-Fe2O3.TEM结果表明,NixZn1-xFe2O4粒子为球形,粒径为10~20nm.磁滞回线结果表明纳米NixZn1-xFe2O4具有较好的磁性能,其中Ni0.5Zn0.5Fe2O4纳米粒子具有最大的饱和磁化强度(Ms),ZnFe2O4具有最大的矫顽力(Hc)值.  相似文献   
53.
用超声-化学沉淀法制备了纳米铁酸镉(CdFe2O4)粉末.超声辐射Cd(NO3)2·4H2O、Fe(NO3)3·9H2O和沉淀剂得到沉淀物,再在850℃烘5 h制得平均粒径56nm的纳米CdFe2O4粉末.得到的纳米CdFe2O4粉末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进行表征并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54.
球形粒子在TEOS-DDS溶胶-凝胶过程中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酸催化正硅酸乙酯(TEOS)溶胶-凝胶过程中,当水量充足时,向体系中加入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DDS),可得到一种疏水性球形微粒.利用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红外光谱分析(IR)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分析测试,并对粒子形成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此粒子的形成是在TEOS完全水解的情况下,通过表面的活性硅羟基与DDS水解中间产物的硅羟基之间相互键合形成的.该粒子表面光滑,热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5.
采用误差反向传播学习(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以分子结构中不同基团作为描述码,对高氮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进行预估,研究了网络参数及分子结构描述码对标准生成焓的影响,计算结果与文献值符合得较好,其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0.99823,相对误差在10%左右.人工神经网络(ANN)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预测高氮化合物生成焓的方法.  相似文献   
56.
矿渣微晶玻璃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回顾了矿渣微晶玻璃的研究历史,着重分析了不同主晶相的矿渣微晶玻璃的组成,结构与性能,对矿渣微晶玻璃的发展趋势和待解决的问题作了探讨。最后评述了我国在矿渣微晶玻璃开发与应用上与国外的差距。  相似文献   
57.
58.
微孔发泡高分子材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微孔发泡材料是新型的改性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微孔的引入提高了坑分子材料的韧性,绝缘性,耐热性和耐疲劳性能等。文中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Suh教授等研制开发的微孔发泡材料为主线,综述了微孔发泡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背景,发展历史,性能特征,泡孔成核模型公式,制备以及应用前景,以推动我国的研究在该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9.
利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形成的反胶束作为微反应器合成了聚吡咯-氯化银(PPy/AgCl)纳米复合粒子.考察了吡咯/硝酸银、正己醇/水的比例的变化对PPy/AgCl纳米复合粒子的粒径大小和粒子形貌的影响,并利用TEM、SEM、FTIR、XRD和激光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PPy/AgCl纳米粒子的粒径在40-60nm之间,改变合成条件可以进行自组装.FTIR和XRD显示复合物中含有PPy.因氯化银的存在,导致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向低波数方向移动.该实验结果同时表明,反胶束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有机/无机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  相似文献   
60.
本文利用红外吸收光谱(IR)研究了MgO-Al2-03-SiO2系统微晶玻璃中钛离子的配位状态变化.结果表明:玻璃稠络中主要有SiO4、AlO4四面体结构单元.在较低温度时,玻璃中的钛离子主要以四配位状态存在,随着温度的升高,钛离子逐渐向六配位转变.在升温过程中,TiO2表现为镁铝钛酸盐(MAT)和金红石相,玻璃中Al^3+多数占据四面体配位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