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0篇 |
综合类 | 13篇 |
化学工业 | 19篇 |
金属工艺 | 5篇 |
机械仪表 | 5篇 |
建筑科学 | 24篇 |
矿业工程 | 4篇 |
能源动力 | 3篇 |
轻工业 | 4篇 |
水利工程 | 1篇 |
石油天然气 | 6篇 |
武器工业 | 2篇 |
无线电 | 2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1篇 |
冶金工业 | 5篇 |
自动化技术 | 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提高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降低原料成本,采用未经磨细和分选的原状粉煤灰等质量替代硅灰来制备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并研究了不同掺量的原状粉煤灰对UHPC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原状粉煤灰的掺入可使UHPC中胶凝材料的粒度呈梯度分布,形成良好的微级配;并且使新拌混凝土的流动度增大,影响了钢纤维在UHPC基体中的分布;当原状粉煤灰掺重不超过30%时,UHPC抗折强度随着原状粉煤灰掺量的增加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30%原状粉煤灰掺量的UHPC抗折强度与不掺粉煤灰的空白样相比提高了34%;由于原状粉煤灰水化缓慢,当原状粉煤灰掺量在0%~40%时,UHPC抗压强度随着原状粉煤灰掺量的增加有所下降。孔结构分析表明:UHPC的平均孔径以及总孔体积均随着原状粉煤灰的掺入而减小,基体更加密实;当原状粉煤灰掺量为30%时,SEM照片显示钢纤维与UHPC基体结合紧密,界面黏结增强。 相似文献
122.
123.
Link16数据链通信系统的高效稳定是保证其有效实施战术任务,充分发挥战场信息节点作用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其复杂的系统结构和任务特性,构建该系统的综合效能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和灰色系统理论确定了指标权重和灰关联度,实现了对Link16数据链通信系统的综合效能评估,评估结果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124.
125.
介绍"流"这一数据处理工具的概念,对Delphi中Tstream这个基类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利用两个例子程序,分别讲解了流在本地文件处理与网络信息传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6.
采用Design-Expert软件研究了原状粉煤灰及铁尾矿砂对泡沫混凝土干密度、吸水率及抗压强度的影响,并观察了泡沫混凝土断面的细观结构.结果表明:原状粉煤灰掺量的增加会使泡沫混凝土的干密度和吸水率降低,当原状粉煤灰掺量占胶凝材料的40%时,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高;固定粉煤灰掺量为40%,铁尾矿砂掺量在0~50%范围... 相似文献
127.
以封孔浮石为粗骨料、铁尾矿砂和浮石砂复掺作为细骨料,制备了LC30级轻骨料混凝土,重点研究了砂率和细骨料中浮石砂替代铁尾矿砂的比率这两个因素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SPSS软件拟合了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表观密度回归方程,并利用拟合方程进行了配合比优化.结果表明:对铁尾矿-浮石砂复掺细骨料轻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砂率,而对混凝土密度影响较大的因素则是浮石砂替代率.当砂率在41%~43%之间,浮石砂替代率在17%~18%之间时,可以得到抗压强度≥33 MPa,劈裂抗拉强度≥2.4 MPa,干表观密度≤1900 kg/m3的铁尾矿砂-浮石砂复掺轻骨料混凝土,并通过验证试验试件的断面结构说明此时骨料分布均匀,浆体与骨料界面结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8.
129.
研究了对甲酚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MWNTs/GC)上的电化学行为。MWNTs/GC电极对对甲酚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相比玻碳电极对甲酚的氧化峰电位负移731TIV,峰电流约为玻碳电极上的4倍。同一电极重复扫描10次后,对甲酚在碳纳米管上的峰电流仍能达到最初电流的86.8%,而GC电极在相同浓度对甲酚中重复扫描3次后,峰电流降到最初电流的37.2%,表明碳纳米管提高了GC电极检测对甲酚的稳定性。研究了溶液pH值和扫描速率对对甲酚氧化的影响。并采用计时电流法研究了峰电流与对甲酚的浓度关系,结果显示峰电流与对甲酚的浓度在2.0×10^-7~2.0×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9.3×10^-8mol/L(S/N=3)。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