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综合类   14篇
化学工业   6篇
金属工艺   1篇
矿业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139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大庆长垣及以东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重矿物组合特征和ZTR指数变化特征研究,对大庆长垣及以东地区泉头组三、四段的物源及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存在六大沉积体系,即北部沉积体系、拜泉—明水沉积体系、西部英台沉积体系、西南保康沉积体系、南部怀德沉积体系和东部沉积体系,并对每个沉积体系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厘定.  相似文献   
2.
EASY%Ro法在滨北地区热演化史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ASY%Ro动力学模拟方法,适合模拟中高热演化程度的盆地模型.为考察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热演化历史,采用EASY%Ro动力学模拟方法,恢复了该地区的古地温场,结合现今地温场特征,分析了烃源岩热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滨北地区白垩纪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地温梯度,古地温梯度在晚白垩世为4.3~5.8℃/(100m),第三纪以来降低到3.2~3.6℃/(100m);最高古地温是在白垩系末期,有机质热演化在白垩纪末期达到最高峰.自第三系开始的持续抬升剥蚀(白垩纪末至早渐新世为长期沉积间断)和大地热流值衰减降温,致使热演化作用过程“冷冻”,生烃作用停止.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生气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化学动力学方法,以西山窑组煤成气为例,模拟计算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的生气过程。结果表明,该区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主要生气期为燕山运动期,约占最终生气量的80%,并以白垩纪为主。因此,对应绝大部分天然气的生成,燕山运动形成第一排背斜圈闭对该中下侏罗统煤成气成藏意义重大。而喜马拉雅运动则最终决定该区天然气的成藏条件:一方面对第一排背斜圈闭的构造调整(包括油气在原生油气藏中的继续保存和向次生油气藏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天然气的资源前景;另一方面所形成的第二、第三排背斜圈闭可聚集烃源岩晚期热解及原油二次裂解所生天然气。  相似文献   
4.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气藏两种气源生气史及相对贡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国西部发现的大量天然气多具有干酪根降解和原油裂解两种裂解气特征,选择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低的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灰岩样品和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灰岩抽提油样,设计并完成了有机质成油、成气和油成气模拟实验,以考察这两种裂解气气源生气史和其对气藏的贡献。根据热模拟实验结果建立并标定了干酪根生油、生气及油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并运用该模型评价了川东北地区二叠系烃源岩生油史、生气史及三叠系飞仙关组古油藏裂解成气史。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二叠系烃源岩主要生油时期为距今210~190 Ma,主要生气期为距今205~185 Ma(印支晚期),三叠系飞仙关组油裂解生气主要时期为距今165~150 Ma。根据两种裂解气的生气史,初步估算了两种裂解气的相对贡献,其中干酪根生气和油裂解生气相对比例分别为17%和83%。图3表1参40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致密油勘探已获得重大突破,但关于致密油的充注特征和成藏期次目前依然没有清楚认识。基于薄片的镜下观察和流体包裹体赋存特征,分析了不同次生矿物生长的先后顺序,建立了不同类型成岩作用以及油气充注在时间上的序列,同时依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研究区地史、热史,分析不同区块的油气成藏期。研究表明,扶余油层致密储层主要发育压实、胶结、交代、溶蚀等成岩作用,压实作用贯穿于整个成岩作用的始末。油气在早期方解石胶结后和石英次生加大前开始充注,在石英次生加大期和长石溶蚀期间大规模充注,在晚期方解石胶结期油气充注进入尾期。液态烃在长岭凹陷区从嫩江组沉积时期至明水组沉积时期持续充注,扶新隆起区在嫩江组沉积初期充注。气态烃在隆起区为两期充注,分别为嫩江组沉积初期和四方台子—依安组沉积时期。  相似文献   
6.
页岩油具有高密度、高粘度以及低孔、低渗的特征,开采难度较大,因此对资源丰度相对较高、开采难度相对较小的富集资源进行评价十分必要。利用热解烃S1与有机碳含量(TOC)的“三分性”关系确定TOC大于4%为靶区页岩油富集资源划分标准。热解烃S1存在轻、重烃损失现象,在利用其进行资源评价前,需进行轻烃、重烃恢复。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抽提后页岩样品的裂解烃S2普遍降低,说明S2中包括一部分残留烃,而该部分残留烃在氯仿抽提过程中已被去除。利用抽提前、后S2的差值ΔS2S1进行重烃恢复,重烃恢复系数随成熟度的增大而增大。假设页岩在排烃过程中轻烃和重烃等比例排出,利用生烃动力学原理对页岩生成各烃类组分的比例进行评价,进而根据该比例对S1进行轻烃恢复,轻烃恢复系数随着成熟度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测井评价页岩有机质非均质性(TOCS1)的基础上,对富集资源进行划分,并利用S1的轻烃、重烃恢复结果,对页岩油富集资源进行资源评价。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E2s4(2)亚段页岩油富集资源量约为2.2×108 t。  相似文献   
7.
地化分析表明渤南洼陷具备了形成页岩油的物质基础.根据总有机碳含量与含油性的关系确定了页岩油资源分级评价标准,将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页岩油资源划分为3个等级进行评价.同时利用△logR法获取氯仿沥青“A”,通过化学动力学方法恢复了烃类的损失部分,并用体积法对渤南洼陷不同级别泥页岩层段的页岩油资源量进行了计算.研究认为沙三下亚段具有较大的页岩油资源潜力,其中Ⅰ级资源量明显高于Ⅱ、Ⅲ级,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对两个褐煤样品同时进行生烃和排烃模拟实验的基础上,研究其气态和液态产物的量、组成及其演化规律。结合文献报道,论证了反应压力对气态和液态产物的量和组成存在的明显影响,探讨了褐煤的生、排油能力和运移的机理、效应以及成熟演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滨北区油气运移与油源对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松辽盆地滨北区油气勘探长期没有实质性突破、油气勘探前景不甚明朗的难题,该文试图从油源对比和油气运移的角度作一些分析.利用甾萜标记化合物对区内进行的油源对比和利用含氮化合物对区内进行的油气运移研究表明,延伸入滨北的长垣北端的原油可能有多个来源:即西部的齐家-古龙凹陷、东部的三肇凹陷和北部的滨北区(如黑鱼泡凹陷).而松辽盆地主力源岩区的齐家-古龙凹陷生成的原油可以越过滨洲铁路线向北运移,但是达不到凹陷的北端.其他广大滨北区的少量油气显示与本地源岩有关.因此,滨北区的油气勘探应该立足于对滨北区源岩条件更为详细的解剖.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生物气资源量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滨北大部分地区中浅层的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较低,常规油气资源将相当有限,生物气是通过微生物食物链反应而成气,在埋藏很浅的时候就开始形成生物气,因此成熟度较低恰好是适合生物气的生成条件。文章对源岩的发育、分布、埋深、地层温度、母质输入类型、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特征进行分析后认为,滨北地区有形成生物气的良好条件,应用同柴达木盆地和莺琼盆地进行类比的方法,确定生化甲烷产气率和生物气聚集系数,通过对滨北地区生物气资源量的计算,认为滨北地区不仅具有生物气的生成条件,而且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