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综合类   14篇
化学工业   6篇
金属工艺   1篇
矿业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139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松辽盆地深层剥蚀量探讨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基于镜质体反射率恢复计算剥蚀量的Dow法及其修正法,对松辽盆地深层主要剥蚀面的剥蚀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除鱼深1井d/s剥蚀量可达1534.7m外,Dow法恢复所得的剥蚀厚度一般小于730m;与Dow法相比,考虑了再埋藏影响的修正法评价所得深层的剥蚀量则高达1100~3000m。初步分析表明,Dow法可能对应着剥蚀量下限值,修正法则可能对应着剥蚀量上限值。  相似文献   
102.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地震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是大庆油田寻找后备储量的新领域,但由于研究程度较低,至今未取得重大突破.依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划分成8个地震层序,即Sq<,1>--Sq<,8>.利用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结合地震反射同相轴的振幅和连续性等参数,在研究区目的层(Sq<,1>--Sq<,5...  相似文献   
103.
煤成烃生成,运移模拟实验的固体残样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2个褐煤样品进行生烃和排烃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本文从煤干酷根的元素组成、碳同位素组成和有机岩石学、热解气相色谱等方面探讨了模拟残样的特征及其演化,获得了对褐煤成烃演化规律和运移指标的有益认识。  相似文献   
104.
张学娟  卢双舫  贾承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1):115-120,188,197,198
常规多元地震属性储层定量预测技术是一种快捷有效的储层预测方法,然而对于覆盖面积较大、沉积环境较复杂的地区,该法的预测精度就会明显降低。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沉积特征分区域的多元地震属性储层定量预测方法,首先利用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将研究区按沉积特征划分为不同区域,然后按区域分别统计多元地震属性与储层信息的关系并进行线性拟合,最终将各区域拟合结果综合为全区储层信息预测结果。在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以东徐家围子地区登娄库组二段储层预测中,利用104口井砂岩数据及优选的7种地震属性,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法进行全区拟合,其相关系数仅为0.48;采用基于沉积特征分区域的多元地震属性储层定量预测方法进行全区拟合,相关系数达0.83,且预测结果符合地质认识及沉积规律。  相似文献   
105.
为弄清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选取构造特征典型、油源单一的王府凹陷为例,按断裂密集带平、剖面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将王府凹陷扶杨油层断裂密集带分为4种类型,即地堑-反向断阶组合、地堑-反向-顺向断阶组合、地堑-地垒反向断阶组合和地堑-地垒-顺向断阶组合.通过分析断裂密集带中油气显示情况,探讨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聚的制约作用.结果表明:断裂密集带对油气二次运移具有横向遮挡、侧向输导作用,并制约油气聚集.当断裂密集带走向与地层倾向近平行时,其两侧地垒、反向断阶是油气聚集优势部位;当其走向与地层倾向近垂直时,靠近生烃凹陷一侧的地垒、反向断阶优先捕捉油气,断裂密集带交汇处是油气富集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06.
页岩油有利目标区既是页岩油资源甜点区、物性甜点区,又是工程甜点区,因此寻找表征页岩油资源甜点、物性甜点及工程甜点的主地质参数,是建立页岩油有利区优选方法的关键。建立了一种基于主地质参数的页岩油有利区优选综合定量评价方法:①以游离油量、渗透率和杨氏模量为主地质参数并作为评价指标,建立权重评价值函数;②以主地质参数权重评价值乘积构建综合权重因子,确定页岩油勘探开发有利层、低效层和无效层综合权重因子分布范围;③确定页岩油勘探开发有利层系及有利区分布。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评价了27口井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页岩油层系综合权重因子,预测出页岩油勘探开发有利层系及有利区分布范围,研究结果对东营凹陷页岩油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7.
页岩基质赋水性是影响页岩气富集和运移的重要地质因素之一,但针对基质孔隙内不同状态(吸附与游离)水的定量表征理论和方法尚不成熟、微观赋存机制还不够清楚。基于孔隙内吸附水和游离水两相共存特征,提出了吸附比例方程和液体状态方程两个理论模型,前者可计算饱和页岩基质孔隙内吸附水所占质量比,后者可用于描述饱和页岩中孔隙水赋存状态及评估吸附参数(吸附水的密度和厚度)。进一步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建立了基于核磁共振T2谱的(非)饱和页岩基质孔隙水定量评价方法,并以四川盆地东南部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显示:①在实验室条件(20℃、常压)下,饱和蒸馏水页岩基质孔隙内吸附水质量比(即吸附比例)为26.8%~62.9%、平均为45.5%;吸附水饱和度为19.19%~52.36%,平均为35.71%;吸附水平均密度和平均厚度分别约为1.54 g/cm3和0.65 nm。②在核磁共振T2谱上,吸附水主要分布于较小的T2值区间,游离水则反之,两者之间有交叉重叠。③存在一个临界孔径,小于该孔径的孔隙内完全被吸附水充填;大于该孔径的孔隙内吸附水和游离水两相共存,且随孔径增大,吸附水饱和度逐渐减小、游离水饱和度逐渐增加;总体上,吸附水主要分布于<50 nm的孔隙内,游离水分布于>50 nm的孔隙内。④同一页岩岩心在不同含水率情况下吸附水含量及分布总体上变化较小;随着含水率减小,游离水含量及分布变化较大,含量逐渐减小、幅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8.
以朝阳沟阶地朝44区块扶余油层为例,分析了河流—三角洲复合河道砂体的地质与测井识别标志、地震响应特征以及井震结合精细刻画方法。研究发现:①根据相邻河道的期次及规模差异、复合砂体组合部位的微相、砂体厚度及宽厚比的异常变化,构建出六类测井与地质识别标志;②单期河道砂体接触关系可分为同期对接型、非同期切割型、河间泥及河间砂型四类,分别对应“同相轴能量降低、视厚度变小”、“类断层式波形错动”、“同相轴突然下断”、“能量减弱、视厚度增大”的地震响应特征;③采用“地质认识定位、测井识别定点、属性趋势引导定向、地震剖面定型”的方法,井震结合有效刻画复合砂体中单一河道边界及连通关系。  相似文献   
109.
天然气扩散损失量估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与实测扩散系数进行比较,认为用StokesˉEinstein方程式来进行扩散系数的预测计算是可行的。以物质平衡原理为基础,比较可排气量(可排气量=生气量-残留气量)与最大扩散气量,取二者中的小者为实际扩散气量。实际扩散气量随有机质丰度、生烃潜力、源岩厚度和顶面埋深的增大而增大。在一般地质情况下,计算所得最大扩散气量是实际扩散气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使得在天然气资源量计算过程中,扩散气量被严重夸大了。  相似文献   
110.
以Oriente盆地D-F油田M1-SS层发育的泥岩墙为研究对象,利用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精细刻画泥岩墙在平面和垂向上的分布特征,从沉积环境和差异压实作用两个方面探讨了泥岩墙形成的控制因素,并分析了泥岩墙对油田油藏分布的影响。两条泥岩墙均为北西-南东向延伸,在测井和地震上分别表现为较高的泥质含量和弱振幅反射。研究认为,泥岩墙对应潮控河口湾环境的混合坪相带,与周围砂坪、砂坝环境相比泥质含量高,因此在M1-SS经历压实作用时,会发生差异压实作用,造成M1-SS层厚度在混合坪相带变薄,甚至在泥岩墙边缘出现微小断裂。另外,泥岩墙的存在影响了储层的非均质性,使M1-SS层的砂体连续性变差,对油气横向运移起到了隔挡作用,将油源断层东侧的油藏分隔成了5个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