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73.
74.
75.
76.
以氯氧镁水泥(MOC)为主料,H2O2为发泡剂,MnO2为激发剂,硬脂酸钙为稳泡剂,聚丙烯酰胺为增稠剂,添加稻秸秆,制备出秸秆/MOC无机轻质复合材料。探讨了秸秆尺寸和添加量对秸秆在浆料中的分散性及对秸秆/MOC复合材料力学强度、韧性、抗裂性、吸水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秸秆尺寸和添加量对秸秆在浆料中的分散性、强度有较大影响,当秸秆尺寸≤ 250 μm、秸秆与MOC的质量比为0.9%时,秸秆分散性最好,制得秸秆/MOC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11.26 MPa)、弯曲强度(3.97 MPa)最大,抗裂性最佳。SEM分析表明,未经处理的秸秆与基体间的胶结状况差,存在弱界面层,当掺入秸秆尺寸过大或添加量过多时,秸秆/MOC复合材料中单位体积内被引入了较多的弱界面胶合部分,进而影响了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77.
78.
智能制造是家具制造业释放动能的重要抓手,信息物理融合是智能制造的核心,数字孪生是关键使能技术。数字孪生理论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五维模型理论体系已逐步完备,并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家具制造业产线规划、生产控制与流程再造过程中存在不全面、不精准、不及时和不直观等现象,提出了“家具数字孪生车间(FDTS)”的概念,搭建了FDTS的五维系统架构,创建了FDTS“数字生命体”模型,并依据家具制造业的现状提出了FDTS的实施路径,最后就构建FDTS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方向进行归纳,以期为数字孪生技术在家具制造业的应用指明方向,进一步推动家具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9.
本工作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了一步酸解氧化制备双醛淀粉的工艺,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盐酸(HCl)为酸解剂、高碘酸钠(NaIO_4)为氧化剂,设置HCl浓度、淀粉乳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为变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证明本实验成功制得了双醛淀粉。采用旋转黏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热重分析仪(TGA)对双醛淀粉的糊化性能、颗粒形貌、结晶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对醛基含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淀粉乳浓度 HCl浓度。最佳制备工艺为:HCl浓度为1. 2mol/L,淀粉乳浓度为7%,反应温度为49℃,反应时间为4 h。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双醛淀粉的醛基含量为85. 17%,与理论最大值86. 26%接近,说明优化结果可信。酸解氧化后,双醛淀粉的糊化黏度降至30 mPa·s,可显著提高反应活性和可操作性。SEM分析显示,双醛淀粉颗粒中间凹陷,呈现出环状结构。XRD分析表明,淀粉的结晶结构发生破坏,重结晶使结晶度增大至36. 05%。TGA分析表明,双醛淀粉受热分解起始温度降低,但分解残余率提高,说明其热塑性和热稳定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0.
以1.5%异氰酸酯(MDI)界面改性剂改性处理后的竹纤维和聚乳酸为原料,通过注射成型工艺制备竹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探讨竹纤维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吸水率、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竹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存储模量以及热稳定性均先增大后减小,24h吸水率逐渐增大,损耗因子逐渐降低。竹纤维质量分数为50%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达到最大值63.2MPa和11.6kJ/m2,复合材料存储模量最大,热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