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篇 |
综合类 | 2篇 |
化学工业 | 1篇 |
金属工艺 | 13篇 |
机械仪表 | 22篇 |
矿业工程 | 12篇 |
无线电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篇 |
自动化技术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针对摆动式单波束探测水下微地形出现的高程异常值,提出一种剔除异常值的新算法。首先根据摆动式单波束的探测原理以及与多波束探测的等价性采用数据加窗法,其中Z方向窗口尺寸通过3σ准则确定,X、Y方向窗口尺寸依据地形变化坡度小于45o的经验准则。然后利用反射回波与散射回波在能量上的差异确定起始加窗点;加窗点采用实测点,并要求起始加窗点尽可能靠近一条测线上实测点的高程均值。在摆动式单波束探测装置探测随机微地形中,其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成功剔除高程异常值。 相似文献
42.
在车辆主动悬架控制当中,路面激励通常可建模为一类持续有界的外部干扰。针对该问题,提出了车辆主动悬架的可靠L1干扰抑制控制方法。区别于以往的H∞/GH2控制方法,文中无需假设路面干扰为能量有界的情况。在控制器设计中,使用L1性能指标来提高汽车悬架的舒适性,同时保证悬架的其它性能,如悬架动行程、轮胎动载荷、控制饱和和执行器错误。以线性-分数矩阵不等式给出了控制的设计条件,控制器可根据凸优化方法和广义特征值问题求得,且相应的闭环系统具有指数的稳定性及L1干扰抑制性能。最后通过数值实例表明,在持续有界的正弦型和随机白噪声路面激励下,系统能取得理想的驾驶舒适性能,并保证悬架硬约束。 相似文献
43.
介绍了一种基于火石玻璃Faraday磁光效应的光学电流互感器的传感机理、系统设计及试验结果,它把被测电流转换成电压,然后与偏置电压共同作用,LED发出受电流强度调制的光,PIN探测器把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经电路处理,最后得到与被测电流成正比的电压。分析了电流与光强度变化的关系,实验表明,测量系统线性度较好。说明了影响光学电流互感器性能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对策,指出了需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光学电流互感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4.
研究清楚离心机转鼓参数与转鼓应力、变形的关系,是保证其在安全的工作状态下,对转鼓进行参数优化的基础。在诸多参数中,对转鼓3个主要参数:转速、转鼓壁厚和液池深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种载荷下转鼓的最大径向位移均与转速的二次方成比例,且随着转速的增加,会导致转鼓径向变形增大;正常工况(Fw+Pc)下的应力SINT(SINT为第三强度理论的等效应力)最大值随着转鼓壁厚的减小而增大,但增大的幅度较小;转鼓的总径向位移最大值和物料离心压力引起的径向位移的最大值均随着液池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增长速度缓慢;转鼓自身质量离心力产生的径向位移与转鼓的液池深度无关。这些数据将为己有的卧螺离心机的改造优化和工程实际应用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45.
在诸多参数中,对螺旋离心输送器主要参数:转速、叶片厚、半锥角和导程对其强度和变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已有的卧式螺旋离心机的改造优化和实际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6.
为分析各次谐波对高速电主轴动态性能的影响,根据谐波电流产生的机理,得出谐波电流的等效电路,然后应用迭加原理推导出振荡谐波转矩的计算公式和转速脉动公式,作为分析各阶谐波次数和电源角频率影响高速电主轴转矩和转速脉动幅值的理论依据,由此确定需要抑制的、能对高速电主轴动态性能产生较大影响的谐波阶次;最后应用高速电主轴动态性能测试平台,对高速电主轴在不同转速下的谐波干扰进行试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主轴转速越低,谐波对转矩和转速脉动幅值的影响越大,需要抑制的谐波次数也相应升高,使得主轴不能在过低的转速下运行,由此限制了主轴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7.
为了研究齿轮泵油腔直径对流量的影响,加工制造了油腔直径分别为Φ63mm和Φ63.4mm的油泵各16台,并在实验台架上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增加泵体油腔的尺寸,在怠速时流量变化较小,在高速时流量稍微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两种油腔直径流量数据在均值附近微小波动,均没有偏离均值较远,说明油腔直径的轻微变化对流量波动影响很小,即油腔直径略有增大,流量增加量微小。 相似文献
48.
机械设备诊断技术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设备诊断技术首先来自军事上的需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问世。当时能用仪器进行设备参数的测定,然后相继开发了快速多功能自动监测仪器。最初主要是以振动法诊断旋转机械,后来,依次用声发射法(AE法)诊断静止设备,用红外线法诊断热态设备,用油液分析法诊断润滑系统和液压系统,用电 相似文献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