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智慧城市显然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时代巨变之下,智慧城市研究与实践应因时而进、因势而行、因机而变,发展和配置新的理论视野和新的话语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推进智慧城市提供了新要求、新期望和新选择,同时智慧城市也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智慧城市是实现人民城市共建共享共治理念的有效抓手,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城市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目前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着“技术堆积有余,韧性建设不足”“顶层设计有余,基层治理不足”“政企主导有余,社会参与不足”和“城市竞争有余,在地适应不足”等困境。为此,今后要进一步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的韧性治理、要素下沉、价值共创和嵌入适应。 相似文献
3.
Contourlet变换已经成为多尺度、多方向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将其引入图像质量评价,提出了一种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梯度结构相似度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NRCT-GSSIM),将待评价图像通过高斯低通滤波器构造参考图像,然后在Contourlet变换域中计算图像频率子带、方向子带分别加权的梯度结构相似度,实现对图像的质量评价.该方法无需标准参考图像,充分考虑了人类视觉特性.实验结果表明,NRCT-GSSIM取得了与峰值信噪比(PNSR)、结构相似度(SSIM)和梯度结构相似度(GSSIM)等有参考图像质量评价相一致的评价结果,且较之PSNR、SSIM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直井体积压裂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开发方式,对重复改造储层快速增产有重要意义。基于特低渗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建立了考虑初次压裂裂缝时变性和重复压裂复杂缝网特征的研究井组模型,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根据剩余油分布结果优选重复压裂潜力井,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缝网参数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主裂缝导流能力对增产效果影响显著,其次为主裂缝长度和次裂缝导流能力,缝网宽度和次裂缝间距影响程度较小。在实际井网、井距和压裂工艺所限制的范围内,当主、次裂缝导流能力分别为25μm2·cm、3μm2·cm,主裂缝长度为290 m,缝网宽度、次裂缝间距分别为100 m、30 m时,开发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不仅为长6特低渗透油藏重复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对同类油藏重复压裂缝网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改造模式的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存在不同缝网改造模式的特点,考虑具有基质-天然裂缝双重孔隙和基于离散裂缝模型的缝网改造系统流动特征,建立了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利用Galerkin加权余量有限元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并与Zerzar解析模型对比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指出了双孔双渗与双孔单渗模型流动形态的差异,揭示了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不稳定压力及产能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双孔双渗情况下水平井井底压降明显变缓,地层线性流不再出现,且压力较快传播至油藏边界;体积压裂水平井初期产量较高,但递减较快,不同改造模式下水平井中期渗流阶段压力及产量的差异明显,各压裂段无间隙无重叠的缝网改造模式对提高单井产量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6.
CO2驱是高含水油藏三次采油有效的技术措施。利用现有井网转注CO2是目前低油价下经济可行的开发
方式。虽然在驱替过程中引起的微粒运移会对岩石孔喉造成堵塞,但注入CO2能有效降低注入压力,且在注入
过程中发生的溶蚀作用整体上提高了流体的渗流能力。通过开展CO2驱后微粒运移堵塞规律实验及CO2-水溶
液对岩石溶蚀评价实验,并对驱替前后的相渗曲线变化特征进行评价,进一步说明CO2驱对储层渗流能力的影
响。结果表明,在注入CO2的过程中,注入速度为0.1、1.0 mL/min时的注入压力均有所降低。有油条件下CO2驱
后的岩心渗透率损失为37.05%,而经甲苯和无水乙醇清洗岩心后,岩心渗透率恢复30.48%,说明微粒在运移过
程中会被原油束缚,积聚成团,造成堵塞。虽然存在一定的堵塞,但CO2-水溶液主要与绿泥石发生反应,并释放
Ca2+、Mg2+、Fe2+等离子,其中Ca2+浓度增长137.05%、Mg2+浓度下降52.20%、Fe2+浓度下降49.45%,说明虽然产生的MgCO3、Fe2O3等会对岩石孔喉造成堵塞,但CO2对CaCO3的溶蚀作用更强,整体上提高了流体的渗流能力,从而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后续水驱的注水能力及效果。CO2驱前后,相渗曲线中束缚水饱和度增加,残余油饱和度降
低,两相共渗区增大,驱油效率增加,进一步说明CO2驱产生的溶蚀作用整体上增大了孔隙空间和渗流通道,提
高了注入水的注入能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碳酸盐岩气藏平面非均质严重、应力敏感性强的特点,基于近井带裂缝—溶洞发育、远井带基质广泛展布的地质特征,将储层划分为内、外2个区,内区为三重孔隙介质,外区为单重孔隙介质;通过开展应力敏感性试验,确定内区裂缝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变化规律,并引入拟压力及拟时间函数加以描述,建立考虑储层应力敏感特性的碳酸盐岩复合气藏渗流数学模型。应用Laplace变换及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并结合气藏物质平衡方程,迭代求取定产压力解和定压产量解。采用矿场实际储层、流体及生产数据,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分析不同应力敏感系数、内区裂缝渗透率及外区基质渗透率等对生产动态的影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气井初始产量及生产后期压力随应力敏感系数的增大而减小,相比与内区裂缝渗透率,外区基质渗透率决定气井产气能力、井底流压大小与下降速率。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石梯—磨溪地区碳酸盐岩气藏斜井近井带裂缝、溶洞发育,远井区基质广泛展布的特征,综合运用Laplace变换、Fourier变换及逆变换、点源函数叠加等方法,考虑井筒储集和表皮系数的影响,在无限大、定压及封闭3种外边界条件下,建立三孔均质复合碳酸盐岩气藏斜井试井模型,应用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与直井三孔均质复合模型解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通过绘制典型试井曲线划分流动阶段,分析井筒储集与表皮系数、窜流系数、内区半径及井斜角等对试井曲线的影响。典型试井曲线可划分为7个阶段,井筒储集系数增大将掩盖井斜角对试井曲线的影响,窜流系数影响窜流段出现时间,内区半径决定压力传播到内、外区交界面时间。井斜角小于50°,井斜角增大与表皮系数减小,试井曲线特征相似;井斜角大于50°,会存在明显的垂向径向流。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针对PolSAR的全极化卷积噪声遮蔽式干扰方法,给出了干扰机的设计方案、基本原理与工作流程,推导了受干扰PolSAR的信号模型,分析了干扰功率和信号功率在PolSAR成像处理中获得的不同增益。通过实验仿真考察了电子干扰对PolSAR点目标质量和图像纹理信息的影响,即不同的质量参数变化趋势相互统一并具有典型的变化特征,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CO2 驱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目前对驱替过程中压力响应动态的认识不足。CO2 的注入使地层流体性质发生改变,形成CO2 区、CO2 -原油过渡区和未波及原油区。基于复合油藏渗流理论,引入幂律型公式和牛顿插值公式来描述CO2 -原油过渡区内流体非均质性的变化特征,建立了低渗透油藏CO2 驱试井模型,并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求解。对CO2 -原油过渡区内2 种流体非均质性变化形式下的试井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CO2 -原油过渡区内流体黏度与综合压缩系数均呈幂律型变化时,其变化指数均增大,CO2 区与CO2 -原油过渡区流度比和导压系数比均增加,压力导数曲线斜率增大;当CO2 -原油过渡区综合压缩系数呈非连续性变化时,压力导数曲线因CO2 区与CO2 -原油过渡区导压系数比的增加而呈现下凹趋势。最后,通过实例应用提出了CO2 驱试井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