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13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14篇
机械仪表   113篇
武器工业   5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9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3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高速切削对进给驱动系统的动态特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本文论述了对高速导轨运动十分重要的电气机械进给驱动系统及与此有关的必要设计,重点研究了滚珠丝杠传动和直接驱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2.
变批量生产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批量生产是一种快速响应被制造产品的品种和批量变化的新型生产模式。变批量生产的关键技术是生产作业计划调度、运行控制与生产能力平衡控制枝术,柔性CAPP及与车间集成技术以及柔性制造系统仿真。  相似文献   
183.
一直以来,国内外都将提高制造业和国防企业的快速响应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实施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在分析目前快速响应制造技术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给出快速响应制造技术的内涵和体系结构,总结了快速响应制造技术的基本特征,并详细论述快速响应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现技术,最后讨论了快速响应制造技术的共性关键技术,并指出其未来发展和定位。  相似文献   
184.
装配特征之间的变动解析是产品装配偏差累积分析的重要基础,针对现有研究成果未考虑零件间装配特征定位顺序对配合间隙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定位优先级约束下间隙配合的变动解析模型与装配成功率计算方法。建立了两个零件之间多基准装配的数学模型,并分析装配特征在配合前相对于装配名义位置的变动。通过对平行平面配合、圆柱面配合、圆锥面配合以及球面配合等四类间隙配合的接触状态进行分析,得到装配基准特征与装配目标特征在配合后相对装配名义位置变动所需满足的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定位优先级约束下的装配特征之间的配合变动算法,并给出包含多组装配特征配合的两零件之间的装配成功率的计算方法。以一种测量仪器结构的装配为实例,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5.
阐述了虚拟装配的内涵。从可装配性设计原则、可装配性分析评价和装配过程仿真3个方面,建立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虚拟装配技术体系结构,并分析了该体系结构的虚拟性、并行性、集成性和协同性的特点。对虚拟装配模型、虚拟可装配性分析与评价、虚拟装配工艺规划及虚拟装配系统规划等虚拟装配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构建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虚拟装配环境。  相似文献   
186.
面向虚拟装配的产品公差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虚拟环境下产品模型的特点和特殊要求出发,提出了产品公差模型的概念,分析了虚拟环境对公差信息的需求,指出除基本信息外,还需要提供公差的动态行为信息.根据虚拟环境下面片模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面向虚拟环境的多层次结构的产品双耦合公差模型,并结合产品属性信息建模,解决了虚拟环境下产品公差模型的构建问题.从几何模型的构建、属性信息的获取、不同层之间的映射技术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该模型的具体实现方法,并结合公差动态行为信息在虚拟装配中的作用、公差和精度的可视化显示、公差的设计反馈等技术论述了该模型的具体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7.
基于装配特征本体表达的虚拟产品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借鉴元对象工具思想的基础上,给出了装配特征的本体表达框架。采用四层元数据体系表达装配特征,并用网络本体语言描述装配特征本体信息。基于上述表达框架,提出了面向虚拟产品的全息语义模型。给出了模型数据的存储结构以及模型信息的重组算法。最后,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8.
产品数据管理与系统集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讨论了产品数据管理(PM)在系统集成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基于PDM的CAD系统集成的层次和方法,并指出目前系统集成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