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9篇
综合类   9篇
化学工业   14篇
金属工艺   14篇
机械仪表   11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3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3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篇
冶金工业   14篇
自动化技术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硅基集成电路不能胜任高温工作环境,其高温工作上限一般为125℃。而基于SOI材料及其结构的器件,能突破高温的限制。介绍了SOI材料结构技术用于高温电路的优势,分析了影响高温性能的自加热效应。为实现良好的高温性能,比较了几种不同的埋层结构,提出了沟道下用氮化铝作埋层的SOI器件新结构,并对其高温输出性能随温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分析结果。同时提出了根据埋层材料的介电常数不同,进行等效电容折算埋层厚度的新观点,从另一层面提出了抑制自加热效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2.
针对采区存在煤炭质量差异大的问题,通过分析影响煤质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合理配采的针对性措施,提高了入选原煤和商品煤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矿井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43.
在过去的3年中,第一代LWD地层压力测试技术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应用.研发第二代压力测试系统的动力是业界需要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可以直接进行随钻地层压力测试而不需要地面干涉,井眼尺寸介于0.15~0.45 m之间.在致密地层、未压实砂岩层段以及放置马达的环境中进行压力测试现在已经得到解决.在这些环境中进行压力测试所面临的挑战是密封并保持良好,从而获取高质量数据.所探讨的技术允许在取下电泵时进行独立和连续的测试周期控制.极板压力采用智能关闭循环控制技术,可以优化密封效率,为重复测试"损坏的密封"节约了重要时间,从而避免了地层损害.精确的测试功能可以降低仪器放入致密层时产生的冲击影响,同时也可以在未压实地层防止出砂.运行优化后的自学习测试程序改善了压力和流度数据的测试精度.在Statoil的Heidrun油田和Hydro的Oseberg油田,第二代随钻地层压力测试可以提供流体界面和梯度,通过随时更新孔隙压力模型和评估储层的连通性,这些数据还可用于ECD管理.在所给实例中,密封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在某些情况下可与电缆测试数据相比拟,即使测试环境恶劣也是如此.效率的提高为运营商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从而可在大位移钻井的长井段中采集压力和流度数据.  相似文献   
144.
安涛  赵平 《国外油田工程》2008,24(3):47-52,F0002
在挪威海海滨对一口探井进行了评价.这是一口高温高压井,最深储层温度超过180 ℃、压力大于800 bar,采用油基泥浆钻井.在钻开顶部储层后,开始使用随钻地层压力仪.在标准的中途测试之后,进行了电缆地层压力测试、取样和简化的中途测试.本文概述了在极具挑战性的环境中的数据采集计划、执行及其结果.在垂直随钻测井随钻地层压力仪采集和EWL双管封隔器环境温度中取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成功.由于受钻机的限制,在所有储层进行中途测试是不可能的.为了进一步理解储层的复杂性,随钻测井、泥浆测井岩心和电缆数据不但弥补了缺失,而且在分辨率方面也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5.
安涛  吴俊宇  李朋  杨圣  丁志明 《光电工程》2017,44(3):356-361
制备双金属电极的绿光微腔器件,其结构为Al(15 nm)/MoO3(4 nm)/2T-NATA(10 nm)/NPB(15 nm)/NPB: C545T(x%, 20 nm)/Alq3:C545T(4%, 20 nm)/Bphen(35 nm)/LiF(1 nm)/Al(200 nm),其中x为掺杂浓度。实验表明:当掺杂浓度为3%时,器件有最好的光电性能,记为器件B1。为分析微腔效应,制备基于ITO的参考器件B2。B1和B2色坐标分别为(0.289, 0.620)和(0.317, 0.557),所以微腔器件的发光颜色更绿。在100 mA/cm2时,器件B1和B2的亮度分别为5076 cd/m2和4818 cd/m2,且最大亮度为9277.7 cd/m2,10440 cd/m2;在100 mA/cm2时,器件B1和B2的发光效率为6.0 cd/A和5.61 cd/A,且最大发光效率分别为8.6 cd/A和7.97 cd/A。与参考器件相比,绿光微腔器件具有更好的发光效率和颜色纯度,其主要归因于微腔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