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7篇
综合类   23篇
化学工业   96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16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绿色木霉合成几丁质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绿色木霉ZU011在以0.5%几丁质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几丁质酶活达到0.124IU/mL。几丁质酶合成的最佳碳源和诱导物为几丁质。在一定范围内啬2基中几丁质浓度,葡萄糖浓度,微量元素盐浓度和碳氮比都能提高几丁质酶活。胆汁酸和吐温80作为表面活性剂能显著提高几丁质酶活。  相似文献   
12.
纤维素酶和米根霉同时糖化发酵纤维素为L-乳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纤维素原料经机械粉碎、稀酸处理、氨处理、蒸爆水洗处理后 ,用里氏木霉所产纤维素酶和米根霉对其进行同时糖化发酵生产L 乳酸 ;并与稀酸处理物料分别酶解发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实验条件下 ,粉碎处理、稀酸处理、氨处理、蒸爆水洗处理物料的L 乳酸发酵产量分别为 13 4mg/mL、18 1mg/mL、15 5mg/mL和 19 6mg/mL ,与分别酶解发酵相比 ,同时糖化发酵过程周期短。  相似文献   
13.
壳聚糖酶解的随机进攻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假设里氏林霉ATCC56764产生的壳聚糖酶水解壳聚糖是以唯一内切方式随机进攻β-1,4糖苷键的基础上,结合终产物非竞争性抑制的M-M动力学,建立了壳聚糖降解的数学模型,并用四阶Runge-Kutta方法结合Powell优化方法对模型中各个动力学参数进行了优化。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合理地描述和解释壳聚糖降解的动力学过程,有助于加深对壳聚糖酶法降解机理的认识,对生产特定聚合度的壳聚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培养条件对褐黄孢链霉菌发酵合成纳他霉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褐黄孢链霉菌摇瓶发酵合成纳他霉素的研究表明: 种龄、接种量和装液量对纳他霉素合成的影响显著;在实验范围内,随着种龄、接种量和装液量的增加,纳他霉素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菌体干重则变化很小.最适宜产物合成和菌体生长的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各不相同,分别为7.5~8.0和6.5~7.0.当发酵温度从31℃下降到25℃时,纳他霉素产量大幅度增加,而菌体干重在31℃达到最大值.在种龄48 h、接种量10%、25℃、初始pH值 7.6、装液量10%的优化条件下,纳他霉素最高产量达到1.5 g/L, 基于菌体干重的产率为4.917%.  相似文献   
15.
靛酚蓝反应测定发酵液中的氨态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发酵工业中氮源消耗的检测问题,提出了基于靛酚蓝反应的氨态氮定量测定方法.通过优化显色反应时间、颜色稳定性和试剂添加顺序等条件,考察了氨态氮质量浓度与吸光度值之间的关系.采用日内、日间重复实验和回收率实验进行方法学验证.将该法应用于氨基霉素和S-腺苷蛋氨酸发酵生产过程氨态氮的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当氨态氮在0~7mg/L时,质量浓度与显色反应溶液在625nm处的吸光度值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986,该测定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可检测出发酵后期氮源的微量变化,有利于发酵控制策略的调整,提高了产品的产率.  相似文献   
16.
异养培养光合细菌产5-氨基乙酰丙酸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废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产5 氨基乙酰丙酸(ALA)的红假单胞菌原始菌株,可产生7 35mg/L的ALA,采用亚硝基胍(NTG)以及紫外线对该菌株进行诱变处理,得到产量为19 12mg/L的菌株C-1。在摇瓶实验过程中,对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使菌株产ALA的能力达到了38 9mg/L。  相似文献   
17.
酵母生物合成S-腺苷-L-蛋氨酸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酿酒酵母在葡萄糖和L-蛋氨酸存在时生物合成S-腺苷-L-蛋氨酸(SAM)的规律。在高溶氧(DO>40%)条件下,SAM产率及L-蛋氨酸转化率分别达到了82.2 mgg-1和37.4%。将代谢溢流模型推广应用到包括酵母生长和加前体生物转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8.
引 言乙酸是重组大肠杆菌培养过程中的主要代谢副产物[1,2 ] ,乙酸的产生和积累对重组菌的生长和外源蛋白表达都有严重的抑制作用[3,4 ] .许多研究者对此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通过代谢工程手段构建乙酸酶缺陷菌株作为宿主菌来减少乙酸的产生[5] 、采用发酵 /分离耦合技术除去或降低乙酸量[6~ 8] 、透析培养技术[9,10 ] 、控制菌体的比生长速率及限制基质葡萄糖浓度等方法 .   本实验室开展了重组大肠杆菌分泌性高效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 (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 ,hEGF)的研究 ,发现在重组菌培养过程中乙酸的积累对重组菌生长和hEGF表达有严重抑制作用 .本文开展了高效吸附乙酸的离子交换树脂筛选 ,并在摇瓶和发酵罐规模两个水平上研究离子交换树脂在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hEGF过程中对乙酸的原位分离作用 .1 材料与方法1 1 菌株与质粒E coliJM10 1/pSP10 3,本研究所保存的高效分泌型hEGF的重组大肠杆菌 .1 2 培养基及培养方法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 ,种子培养、摇瓶培养及 2 5LB Braun发酵罐培养的条件参照文献[11],其中发酵培养基中...  相似文献   
19.
米多霉素产生菌原生质体融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土壤中筛选出的链轮丝菌Streptoverticillium rimofaciens ZD615发酵生产米多霉素的产量较低,但可以通过添加米多霉素的前体提高米多霉素产量;经紫外诱变获得的链轮丝菌Streptoverticillium rimofaciens ZD519产米多霉素的产量相对较高,但丧失了前体利用能力,菌体生长还受前体的抑制.对链轮丝菌ZD615和ZD519原生质体制备最优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甘氨酸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菌丝培养基和2 g/L的溶菌酶质量浓度最适于实验菌株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通过研究紫外灭活ZD615和热灭活ZD519的原生质体的双亲本融合条件,发现当化学融合时间为5 min时,可得到最大的双亲融合率(5.2 %).从多种融合子中选育出一株高产链轮丝菌51-19,该菌株能够利用米多霉素的前体物质高产米多霉素,米多霉数产量比出发菌株ZD615提高了170%,达到了1 015 mg/L.  相似文献   
20.
应用基因组重排技术提高普那霉素产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普那霉素产生菌——始旋链霉菌ND-23的孢子和原生质体经紫外线诱变后获得高产突变菌株,其中高产突变株SP-S73的产量达到356 m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1%.在上述增产突变株中选取4株作为基因组重排的出发亲本,对它们进行了4轮基因组重排育种,筛选得到了高产重排菌株,其中1株重排菌株G-211的普那霉素产量为832 mg/L,比产量最高的亲本菌株提高了134%,比原始出发菌株ND-23(272 mg/L)提高了206%.通过研究高产菌株和出发菌株ND-23在5 L罐上的发酵过程,发现普那霉素产生菌的生物合成属于非生长耦合型;其高产菌株G-211在合成产物的时期对还原糖和氨基氮的消耗量均大于原始菌株ND-23,这些结果将为高产菌株发酵条件优化和发酵放大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