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15篇 |
免费 | 212篇 |
国内免费 | 13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15篇 |
综合类 | 199篇 |
化学工业 | 271篇 |
金属工艺 | 133篇 |
机械仪表 | 179篇 |
建筑科学 | 234篇 |
矿业工程 | 178篇 |
能源动力 | 56篇 |
轻工业 | 347篇 |
水利工程 | 97篇 |
石油天然气 | 373篇 |
武器工业 | 17篇 |
无线电 | 31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29篇 |
冶金工业 | 120篇 |
原子能技术 | 52篇 |
自动化技术 | 3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91篇 |
2022年 | 92篇 |
2021年 | 100篇 |
2020年 | 129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75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171篇 |
2013年 | 117篇 |
2012年 | 151篇 |
2011年 | 131篇 |
2010年 | 126篇 |
2009年 | 122篇 |
2008年 | 234篇 |
2007年 | 101篇 |
2006年 | 140篇 |
2005年 | 136篇 |
2004年 | 133篇 |
2003年 | 96篇 |
2002年 | 87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3篇 |
1960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研究筛选到抗黄曲霉毒素M1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用AFM1-oxim e-BSA偶联物免疫Balb/C小鼠后,取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3次克隆和亚克隆得到两株稳定分泌抗黄曲霉毒素M1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经过检测两株均为IgG1亚类,并且经过鉴定其各项性质均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72.
对我国冀宁浙3个省典型乳品企业的原料奶中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调查与鉴定,主要检测原料奶中蜡样芽孢杆菌数,以及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确定原料奶中微生物的污染状况与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地区的蜡样芽孢杆菌数平均值均≤105 mL-1.而细菌总数平均值.冀某乳品企业为7.61×105 mL-1,浙和宁为106 mL-4,属于超标奶.就大肠菌群平均值而言(最近似值),冀某乳品企业为21.17 mL-1,浙某乳品企业为25.15 mL-1,宁某乳品企业为15.98 mL-1.综合分析表明,蜡样芽孢杆菌数与原料奶的微生物污染状况没有相关性.本调查分析也对我国原料奶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溯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3.
通过青年志愿者服用香菇超细粉,使用Millipore Human Kit和液体芯片扫描仪检测服用前后血清中39种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研究香菇对人体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食用5g香菇后EGF浓度显著升高、IP-10浓度显著降低,食用10g香菇后G-CSF、IL-12(p70)、IP-10、MCP-1 4种细胞因子浓度显著降低,食用15g香菇后Eotaxin、G-CSF、IL-12(p70)、MCP-1、MIP-1β、TGF-α6种细胞因子浓度显著降低。根据显著变化的细胞因子进行信息检索,按照其合成与分泌细胞及其作用的靶细胞数据,构建食用3种剂量香菇后人体细胞通讯网络图。从细胞通讯网络图可以看出,食用5g香菇具有对人体免疫的双向调节作用,食用10g和15g香菇均具有下调免疫的作用;不同剂量组显著变化的细胞因子不同,细胞通讯规律也不同,高剂量香菇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较强;推断香菇超细粉具有抑制炎症发生、抗过敏、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的功能。 相似文献
74.
研究用酪蛋白糖巨肽(CGMP)刺激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源树突细胞,观察CGMP对树突细胞成熟的影响,初步探讨CGMP作为功能性食品对免疫的调节作用。实验选用6~8周雄性C57BL/6小鼠,分离培养小鼠骨髓细胞,用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 (rmIL-4)、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诱导其分化,在培养的第6天,分别加入RPMI1640完全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 脂多糖(LPS)为阳性对照和0.1、1、10μg/mL的CGMP 3个实验剂量。培养至第8天收集细胞,进行三色荧光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11c、CD80、CD86、MHC-Ⅱ。另一方面将第8天的树突状细胞(DCs)和T淋巴细胞共孵育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96h后用Cell Counting Kit-8 (CCK-8)检测T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表明:3个剂量的CGMP均具有刺激DCs成熟的作用,其中CGMP为1μg/mL时,DCs的各种成熟标志均达到最高水平,其中,CGMP对MHC-Ⅱ的刺激作用最为强烈,而MHC-Ⅱ在DCs对外源抗原的提呈中发挥重要作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各个不同浓度CGMP作用的DCs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并且DCs:T为1:10时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7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许多慢性代谢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KD)作为潜在的临床营养辅助治疗方法,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对糖代谢具有调节作用的生酮饮食辅助干预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并且取得了积极的结果。本文概括了酮病生理学、生酮饮食的基础及安全性,从代谢的角度重点介绍了生酮饮食在顽固性癫痫病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慢性代谢疾病:肥胖、糖尿病和癌症预防及辅助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临床营养辅助医疗的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76.
2008 年,《食品免疫论》中提出了“获得性免疫悖论”,本文在对国外有关Fc 受体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获得性免疫,特别是抗体的Fc 端和多种先天免疫细胞上的Fc 受体结合不仅介导了母亲和胎儿、母亲和婴幼儿之间的免疫传递、机体的ADCC,而且构成了获得性免疫和先天免疫识别之间的必然联系。特别是FcRn 作为IgG 载体,可以跨过黏膜上皮屏障、胎盘屏障转运IgG,并控制IgG 的代谢和半衰期的发现和研究为“获得性免疫悖论”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答案,同时也为食品免疫,特别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开发和研究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7.
78.
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开展多花黄精多糖提取工艺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多糖得率为指标,响应面法优化料液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间、超声温度提取工艺参数;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多花黄精多糖含片配方,以综合评分为指标,在考察单因素基础上,获得最佳的填充剂、矫味剂、润滑剂添加量以及制粒润湿剂的体积分数。结果表明,多花黄精多糖超声辅助提取法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为1∶40(g/mL)、超声功率为270 W、超声温度为71℃、超声时间为49 min,该条件下多花黄精多糖提取的得率为(25.07±0.15)%。多花黄精多糖含片最佳配方为填充剂添加量19.91%(甘露醇:微晶纤维素=3∶1,质量比)、矫味剂木糖醇添加量14.55%、矫味剂柠檬酸添加量5.04%、润滑剂硬脂酸镁添加量0.5%、制粒润湿剂乙醇的体积分数为85%。多花黄精多糖提取及其含片制备工艺稳定可控,多花黄精多糖含片中黄精多糖含量不低于0.28 g/片,崩解时限、脆碎度符合质量要求,呈淡黄色,色泽均匀,酸甜适宜。 相似文献
79.
目的 研究祁白芷多糖的脱色工艺及抗氧化活性。方法 采用活性炭脱色法、双氧水脱色法及大孔树脂脱色法3种脱色方法对祁白芷多糖进行脱色,以脱色率和多糖保留率为考察标准。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羟基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 ?OH)以及还原能力的测定,对比祁白芷多糖的脱色前后抗氧化活性。结果 对比三种脱色方法,选择脱色效果较优的大孔树脂脱色法,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得出大孔树脂法的最优条件为:多糖与大孔树脂湿重的质量比为1:25、脱色温度为20℃、调节pH为6、脱色时间3 h,在此条件下,多糖脱色率为56.22%,多糖保留率为75.34%。且脱色前后的祁白芷多糖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结论 大孔树脂脱色法对祁白芷多糖的脱色效果较于其他两种的更优,且脱色前的祁白芷多糖抗氧化活性优于脱色后的。为改善祁白芷多糖的外观和将其开发为抗氧化剂提供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80.
采用超声波辅助,大孔树脂富集的方法提取玳玳花总黄酮,并研究玳玳花黄酮的抗氧化活性。总抗氧化能力(ABTS试剂盒法),超氧阴离子(O_2.~-)清除能力测定,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过氧化氢(H2O2)和对乙酰氨基酚(4-Acetamidophenol,APAP)诱导的人肝肿瘤细胞株HepG2氧化损伤修复能力测定,5项指标共同测定玳玳花黄酮的抗氧化损伤作用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经微波辅助,大孔树脂富集所得黄酮类萃取物,其黄酮含量为2.68 mg/g。玳玳花黄酮的总抗氧化活性为5.28 mmol/g,对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率浓度(IC50值)为(0.52±0.02)mg/m L,对超氧阴离子的IC50值为(0.074±0.002)mg/m L,并在浓度为0.04 mg/m L时较显著的保护了HepG2受到的H_2O_2诱导的氧化损伤,在浓度为0.08 mg/m L时较显著的保护了HepG2受到的APAP诱导的氧化损伤。初步证实玳玳花黄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