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9篇
综合类   9篇
建筑科学   105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胡斌  戴志中 《华中建筑》2000,18(4):130-130
城市中的传统民居同乡土居民在使用功能、布局形制、造型处理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该文通过现状调查研究、对历史文化名城襄市陈老巷地段的传统民居建筑和会馆建筑做了初步的分析和介绍。认为保护民居是城市文化保护的一部分,从而保证城市发展文脉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42.
乌鲁木齐高层建筑历经六十余载风雨历程,亟待研究总结.笔者以时间为线索结合新疆社会、文化、建筑背景等综合情况将乌鲁木齐高层建筑的发展分为初始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型期四个历史阶段,并在此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剖析了各时期高层建筑的风格,总结出四种建筑风格倾向.  相似文献   
43.
地下空间的功能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随着现代城市发展,地下空间的内涵得到扩展,成为"供人们活动的城市基面以下的空间"。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新部分,逐渐形成"紧缩、生态、高技"的场所感,其利用将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和接受。城市地下空间是一种社会产品,它既是城市开发行为及城市活动关系的中介也是最终的产出,它在城市社会关系中逐渐成长,并最终影响社会行为及社会认知,关系着经济、政策、权利等社会发展的多方面矛盾因素。对于地下空间城市属性的认知有利于提高社会对地下空间的认知度,促进地下空间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4.
建筑创作的地点性是对"地点"这一具体环境的唯一性的表达,是对地域性的更高追求。该文首先总结了老江北城建筑文脉的成因和特征,再通过对实际项目——重庆江北嘴三洞桥民俗风情街的分析,说明地点性在建筑创作中的整体意向、空间环境、建筑形态方面的表达及其具备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45.
戴志中 《华中建筑》1998,16(3):10-12
论以重庆万县“百安花园小康示范区”规划方案为例,从该地区居民靠山临水的传统聚居方 式,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吊层空间利用和民居形态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山地滨江聚居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46.
弹性·整合—高校入口迭合区研究及其综合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褚冬竹  戴志中 《规划师》2002,18(6):45-48
高校校园主入口区域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从“疏离→并存→共进”的道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弹性·整合”的控制观、“空间综合优化”的观念—将校园、城市统一分析,整体发展,协调处理校园、城市的优势与矛盾,达到整体区域的良性运作,发挥出校园与城市的最佳潜力。为此,根据各地、各校情况的不同,归纳出“规划模式”、“视觉模式”、“技术模式”,并对不同的现状与侧重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7.
重庆地下空间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受陪都时期及其山地地形特征的影响,重庆地下空间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特性。重庆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的利用始于近代防空洞室的建立及上下水道的利用,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城市中心区建立了发达的市政管网系统及防空地下工程;直辖后,随着商业中心的建立,地下人防常用作平战利用的地下商业街,高层建筑地下室常用作商场及地下超市;2008年,重庆市规划局发布了《重庆市城乡规划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导则(试行)》,标志着地下空间开始进入因地制宜、大规模开发的新阶段。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地下空间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发展情况,突出地下空间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地下空间将是未来城市空间发展中的重要载体,地下空间的利用将推进城市的集约、可持续发展,将对原有城市发展的政策、法规、规划设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相似文献   
48.
杨健  戴志中 《新建筑》2010,(1):62-66
在讨论建筑学研究方法时,对于设计和研究的关系一直存在着构成性和生成性的争论,即“以设计为研究”和“进入研究中的设计”两种观点,在方法上体现为“规则中心”和“模型中心”。以规则作为研究中心的传统建筑学体现出构成性,这种趋势使得建筑学设计和研究分离,并使具体研究分裂为科学和哲学、文艺的两极,学科的自主性遭到破坏。而生成性则是“以设计为研究”的一种方法论,以模型尤其是以动态模型为中心,能够在具体环境下消解“规则中心”的矛盾,从而更好地联系设计与研究,恢复建筑学的自主。  相似文献   
49.
建筑教育要求观念性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志中 《华中建筑》1999,17(1):146-148
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当代的建筑教育,而我国的建筑教育改革落后于客观形势,作者用解剖麻雀的方法从建筑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师队伍的严峻现状,学生培养中的问题,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和建筑教育的经费投入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建筑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观念性变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