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10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2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40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武器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41.
42.
以丙交酯和聚乙二醇(分子量400)为原料,辛酸亚锡为催化剂,通过溶液聚合法制备了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LA-PEG)。以三氯甲烷为溶剂,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LA-PEG纤维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制备的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热重分析仪(TGA)、光学接触角测量仪分别对纤维膜的表面形貌、直径分布、热稳定性及亲水性进行测试,最后通过浸泡法测试了纤维膜的平衡吸水率。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PLA-PEG共聚物;PLA-PEG纤维膜形貌规整,分布均匀,直径为500~1 500 nm;PLA-PEG降低了PLA的热分解温度,提高了材料的亲水性,当共聚物中PLA:PEG从100:0变化到91:9时,纤维膜的接触角从135.21°降至55.41°,材料的平衡吸水率提高到551.09%。  相似文献   
43.
针对云南大叶种茶的特点,根据高品质γ-氨基丁酸绿茶加工所需要的最佳工艺条件,结合真空处理原理,对γ-氨基丁酸茶加工关键设备及PLC规模化控制设计进行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γ-氨基丁酸茶加工关键技术设备,为γ-氨基丁酸茶自动化加工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4.
首先采用了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然后用强碱对制得的氧化石墨烯进行改性处理,利用水热反应的条件制备改性的氧化石墨烯,来研究改性过的氧化石墨烯对亚甲基蓝染料的吸附性能。通过进行控制变量,研究了亚甲基蓝溶液浓度的大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吸附剂的加入量的多少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和吸附时间的长短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氢氧化钠等强碱的改性对氧化石墨烯的吸附性能有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揭示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细菌群落结构及优势细菌。方法实验样品为大理南涧无量山系晒青毛茶原料及发酵阶段茶样与出堆茶样。通过运用16Sr DNA技术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及优势细菌进行研究。结果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丰富,茶堆的上、中、下3层主要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相似,包含欧文氏菌属、无色杆菌属、芽孢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鞘氨醇杆菌属、短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等7个菌属。其中欧文氏菌属、鞘氨醇杆菌属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所占比例都相对较高。检测的7个主要菌属在发酵14、28、42 d不同时期各层间所占比例变化较大。结论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细菌群落结构及优势菌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6.
为探明人工发酵过程对紫娟(熟茶)挥发性风味的形成作用,以同一批从原料入堆(0 d)到发酵结束(42 d)的7 个紫娟(熟茶)加工阶段样为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挥发性成分检测。共鉴定出7 大类92 种已知挥发性成分:醇类、酮类、醛类、碳氢化合物、酸类、酚醚类和含氧杂环化合物。经发酵后,紫娟茶的香气丰富性增强。通过相关性分析,7(F1)~35 d(F5)的过程,是紫娟(熟茶)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香气定性结合感官审评分析,脱氢芳樟醇、β-石竹烯及甜没药烯是紫娟茶类辛香的标志性贡献物;发酵过程中产生发酵独有的坚果香——苦杏仁香(苯甲醛)、动物香——奶香(对甲氧基苯乙烯)及微生物发酵气味;花香、果香及辛香的紫娟晒青经发酵形成紫娟(熟茶)花香(紫罗兰花、玫瑰花)、甜香、温和木香及微弱辛香的香气特征。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紫娟(熟茶)发酵风味香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关系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
采用冷原子吸收光谱法对新、废触媒及过程中可能的汞流失点进行测量,基本掌握了触媒中汞的流向,为汞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参照,对研发新的除汞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8.
为实现普洱茶清洁化生产,研制普洱茶发酵罐,对发酵罐的设计原理、工艺结构进行阐述,并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利用组合试验设计对发酵罐的3个可控因素(潮水量、菌种、翻转周期)进行试验研究,得出各因素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提出普洱茶发酵罐合理工艺设计参数以及发酵过程中关键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49.
胡琥  李亚莉  田昕 《节能技术》2012,30(5):422-423,430
为解决建筑电力能耗的监测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ARM9的电力能耗检测设备的分析与设计,该设备可检测多项电能指标,能够对电能消耗情况进行实时检测,实现了电能能耗数据的实时采集、实时传输;同时具有功耗小、成本低、实用性强、实时性高等特点。文章对该系统的基本结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及系统调试的过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5种不同干燥方式(全烘、炒烘结合、炒干、日光干燥、微波干燥)对云南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优化干燥的关键工序, 探寻云南工夫红茶最适干燥方式。方法 以夏秋季佛香三号品种和清水三号品种优质鲜叶为原料, 经过相同的萎凋、揉捻、发酵工序后, 按照实验设计进行不同干燥温度及不同的干燥方式进行干燥, 制得实验样品。通过设置毛火100、110、120℃和足火90、100、110℃的干燥组合条件, 对比分析所制成品茶理化成分及感官品质, 探寻云南工夫红茶最佳干燥温度组合。并基于此分析5种不同干燥方式对成品茶理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 云南工夫红茶最优干燥温度组合为毛火110℃, 足火90℃。全烘有利于工夫红茶各项感官指标的协调, 综合品质最好;日光干燥有利于花香、果香的形成, 且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均高, 有利于茶汤形成“红、亮, 有金圈”的品质特征;微波干燥有利于花香型香气物质的形成, 但汤色茶红素茶褐素含量较低, 不利于“红汤”的形成;炒干不利于红茶干茶色泽的形成, 也不利于滋味物质的形成, 整体滋味评价均呈现出稍涩;炒烘结合的干燥方式有利于产生焦糖香, 甜香。结论 5种干燥方式中, 全烘更有利于云南工夫红茶各项品质的形成, 其次是日光干燥和炒烘结合干燥, 其次是微波干燥, 最后是炒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