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篇 |
综合类 | 4篇 |
化学工业 | 8篇 |
金属工艺 | 1篇 |
机械仪表 | 2篇 |
矿业工程 | 1篇 |
轻工业 | 2篇 |
水利工程 | 4篇 |
石油天然气 | 39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无线电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19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荧光法测定N-(α-烷苯氧基)十四酰基牛磺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类以苯氧基作疏水支链的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α-烷苯氧基)十四酰基牛磺酸钠(SAPTT)水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探针(芘)稳态荧光发射光谱及自身稳态荧光发射光谱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荧光探针(芘)法和自身稳态荧光法可用来测定这类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且测定结果与表面张力法(吊片法)接近;与荧光探针(芘)法相比,对于所研究体系,自身稳态荧光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均较高,所测得CMC结果与表面张力法(吊片法)能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及其流线方法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一种实用的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在力求对模型简化描述的同时,较为全面地考虑了驱替过程的主要生化、渗流机理.论述了微生物在油层中的生长、代谢和基质消耗状况.考虑了扩散和吸附,建立了描述微生物菌体、营养液、代谢产物在油层中的运移方程,同时对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岩石、油、水的相互作用以及所引起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进行了研究.为了实现生产动态的快速预测,用流线方法替代传统的有限差分法求解该模型.在结合边界元方法确定复杂边界条件下稳态渗流场流线分布的基础上,对流管内的一维渗流问题进行了求解.应用显式全变差递减(TVD)法求解了饱和度方程.在浓度方程求解过程中,空间项离散采用Crank-Nicolson差分格式,对滞留项系数变量进行了拟线性处理,保证了计算的稳定性.该模型输入参数较少、计算速度快,适应于对任意形状边界条件下各种井网配置的微生物驱油动态的计算,是油田微生物驱油的早期筛选及油藏动态管理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3.
浅层气藏调峰极限地质储量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浅层气藏的“调峰极限地质储量”的概念,用理论分析,生产实践,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并计算了“调峰极限地质储量”,在该理论的指导下,采用高强度复合防砂工艺,大幅度提高了单井产能,使浅层气藏得以高速合理开发,缩短了开采时间,大大加快了投资回收,先后在孤南,三合村有花沟等地的12口气井上推广应用,新建产能41.8×10^4m^3/d平均单片井产能达到3.48×10^4m^3/d。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浅层气藏的“调峰极限地质储量”的概念。用理论分析、生产实践、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并计算了“调峰极限地质储量”。在该理论的指导下,采用高强度复合防砂工艺,大幅度提高了单井产能,使浅层气藏得以高速合理开发,缩短了开采时间,大大加快了投资回收。先后在孤南、三合村及花沟等地的12口气井上推广应用,新建产能41.8×104m3/d,平均单井产能达到3.48×104m3/d。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采用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AIBA)作为光引发剂,光引发聚合并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MBAC)的均聚及其与丙烯酰胺(AM)共聚合反应的动力学行为,聚合反应均在高于DMBAC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条件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DMBAC均聚合反应速率与引发剂浓度的0.29次方以及单体浓度的0.89次方成正比,均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约为13.74 kJ/mo1;DMBAC与AM共聚合反应速率与引发剂浓度的0.82次方以及单体总浓度的0.83次方成正比,共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约为10.97 kJ/mo1;同时测得DMBAC与AM共聚合反应的单体竞聚率为r1=0.27(AM)、r2=2.00(DMBAC),说明AM趋向于形成共聚物,而DMBAC更趋向于形成均聚物.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影响聚合物驱效果的因素很多,不同因素对聚合物驱效果影响程度也有较大差异的情况,建立了单层和多层两类地质模型,应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聚合物性能、注采参数和大孔道等12项参数对聚合物驱效果的影响,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聚合物驱效果的影响程度,从而得到影响聚合物驱效果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对于提高现场措施的针对性,提高聚合物驱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