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篇 |
综合类 | 3篇 |
化学工业 | 20篇 |
机械仪表 | 1篇 |
建筑科学 | 1篇 |
矿业工程 | 1篇 |
能源动力 | 9篇 |
轻工业 | 4篇 |
石油天然气 | 3篇 |
武器工业 | 7篇 |
无线电 | 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0篇 |
冶金工业 | 7篇 |
自动化技术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8年 | 6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4篇 |
2004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对流体层流横掠多孔介质中恒热流加热的平板,应用Brinkman-Forchheime-extended Darcy流动模型和流体与多孔介质之间局部非热平衡理论建立守恒方程组,应用数量级分析和积分法,得出了速度边界层厚度、热边界层厚度、壁面黏性摩擦系数和对流传热系数、流体与多孔介质之间局部温差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速度边界层与光板时明显不同,其在平板前端迅速增长,之后越来越平坦,趋于一个恒定值;而热边界层则沿着流动方向不断增长,类似于光板时的情况;局部的表面对流传热系数在平板前端达最大值,之后逐渐减小,也类似于光板时的情况;多孔介质与流体间的局部温差在平板前端达最大值,之后呈现沿着流动方向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对空气横掠沉没于多孔泡沫金属中正三角错列传热管束的对流传热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多孔泡沫金属使得流体的流动阻力明显增加,但阻力增加的倍数随Reynolds数的增大而减小;多孔泡沫金属对对流传热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强化效果随Re的增大而减小。与横掠错列光管束相比,本试验范围内,流动阻力增加的最大倍数为12.727,最小倍数为10.109;对流传热的最大强化倍数为2.78,最小强化倍数为2.08。总结出了适合于试验范围的对流传热的气流量纲1阻力系数的表达式和传热计算关联式。综合强化对流传热及增加流动压降两方面可知,多孔泡沫金属较适合于流体较小流速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通过数值模拟及实际动态试验,研究了盐浴结构焦炉上升管换热器内的温度场和荒煤气流场,得到了换热器内温度和荒煤气速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上升管换热器内荒煤气的流动处于层流入口段状态;沿上升管换热器径向,荒煤气温度在内筒壁及其扩展的直翅片附近迅速下降,在中心处的变化较小;直翅片的温度场呈现下部高、上部低、翅顶高、翅根低的趋势;整个炼焦周期内,上升管换热器的内筒壁温可控,可避免荒煤气中焦油蒸气的大量凝结。 相似文献
14.
模拟研究了泡沫铝、泡沫铜、网状聚氨酯泡沫的孔隙参数对多孔介质冰蓄冷板的融化过程的影响,得到了第三类边界条件下多孔介质冰蓄冷板融化过程的时间、温度分布、相界面移动等的规律。结果表明,多孔介质热导率越高,温度分布越均匀,相界面越模糊,冰蓄冷板融化时间越短;融化时间随多孔介质孔隙率的减小和孔密度的减少而缩短,孔隙率的影响程度大于孔密度;与纯冰相比,本研究中泡沫铜最多可将冰蓄冷板融化时间缩短15.2%。多孔介质热导率越低,冰蓄冷板的融化时间越长;融化时间随着孔密度的增加而缩短,随孔隙率的减小而略增;与纯冰相比,本研究中网状聚氨酯泡沫最多可将冰蓄冷板释冷时间延长11.8%。最后对填充泡沫铜和网状聚氨酯泡沫冰蓄冷板的融化时间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前移动核心网MGW至RNC(或BSC)间通常由155M光传输通道来连接,对于MWG和RNC(或BSC)分别安装在不同地点的情况,中间必须借助传输设备来提供155M光传输通道进行物理上的连接。经过反复试验,结果表明:传统的传输设备业务配置方法无法解决两条155M光传输通道主备用保护问题,而通过传输网设备的特殊巧妙配置可以成功实现两条155M光传输通道主备用保护倒换。 相似文献
16.
17.
18.
热管换热器的设计原则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热管和热管换热器的原理、热管换热器的类型、及其在化工领域中成功的一些例了,对于热管换热器的设计与选用,提出了一些规则及注意事项,供化工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碳包覆对LiNi_(0.5) Mn_(1.5) O_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蔗糖为碳源,采用溶液沉积-真空热解法制备了LiNi_(0.5)Mn_(1.5)O_4/C复合材料。用热重与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及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LiNi_(0.5)Mn_(1.5)O_4/C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蔗糖热分解后在LiNi_(0.5)Mn_(1.5)O_4颗粒的表面包覆形成了一层无定形碳。无定形碳可以有效阻止LiNi_(0.5)Mn_(1.5)O_4颗粒的聚集,增加电极的导电面积,降低电池极化,从而改善LiNi_(0.5)Mn_(1.5)O_4的电化学性能。与未包覆的LiNi_(0.5)Mn_(1.5)O_4粉末相比,LiNi_(0.5)Mn_(1.5)O_4/C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可逆容量、更稳定的循环性能和更好的倍率性能。0.2C放电时,LiNi_(0.5)Mn_(1.5)O_4/C复合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44.8mA.h.g-1,经60次循环后平均每次循环的容量损失仅为0.0081%。而1.0C和2.0C放电时,LiNi_(0.5)Mn_(1.5)O_4/C复合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分别保持在131.9mA.h.g-1和122.4mA.h.g-1。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