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4篇 |
免费 | 96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62篇 |
综合类 | 53篇 |
化学工业 | 85篇 |
金属工艺 | 54篇 |
机械仪表 | 82篇 |
建筑科学 | 102篇 |
矿业工程 | 75篇 |
能源动力 | 50篇 |
轻工业 | 55篇 |
水利工程 | 48篇 |
石油天然气 | 24篇 |
武器工业 | 10篇 |
无线电 | 11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4篇 |
冶金工业 | 35篇 |
原子能技术 | 13篇 |
自动化技术 | 1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62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55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42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118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利用充液成形工艺成形普通拉深工艺难成形的大拉深比筒形件。方法通过理论公式计算了冷冲压工艺成形该制件的道次,利用有限元软件Dynaform对充液成形过程进行了3个步骤模拟,并研究了第1步拉深时初始反胀高度对成形制件减薄率的影响规律。结果利用理论公式计算,传统冲压方法成形拉深比为3.2的筒形件至少需要5个道次,而采用被动式充液成形方法只需要3个道次。每个道次的最大减薄率都在8%以内,最后得到拉深制件的最大减薄率为8.53%,在安全范围以内;第1步充液拉深时,反胀高度分别为1.75,2.75,3.75,4.75,5.75 mm时,得到制件的最大减薄率分别为5.28%,5.08%,4.8%,5.03%,5.03%。结论充液成形工艺较传统冲压工艺可以大大提高板料的成形极限,减少成形道次,成形制件质量好;合适的初始反胀高度,可以减小成形制件壁厚的最大减薄率。 相似文献
102.
103.
传统的欧拉模型和离散相模型难以准确模拟细粒煤气流分选过程,为此采用DDPM(Dense Discrete Phase Model)模型,引入相体积分数和软球碰撞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相体积分数和颗粒间碰撞作用的新的细粒煤气流分选过程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室连续分选实验,研究了分选机内流场分布和6~3 mm细粒煤脉动气流分选效果。结果表明:采用DDPM模型可有效模拟细粒煤气流分选过程中颗粒相对流场的扰动作用;分选柱内流场受被分选物料的影响,速度分布和压降值较加入颗粒前变化明显,且分选机处理量越高,压降变化越明显;实验条件范围内,DDPM模型模拟得到的各密度级重产物分配率均方根误差低于3%,且相同风量时,分选机处理量越大,分选密度越高。 相似文献
104.
云团运动的不确定性使得光伏系统输出功率较难准确估计,从而影响新能源并网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为了有效利用卫星的云观测数据,提出了基于云图特征的超短期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卫星云图进行特征提取,且和通过相关性分析后的4种气象特征进行融合,作为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输入。在此基础上,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解析这些特征之间的空间联系,并使用长短期记忆网络实现对光伏输出功率的时间序列预测。此外,考虑到一个自然日中不同时段数据对预测影响不同,引入多头注意力机制来确定关键时间点与关键特征,由此进一步提高所提模型精度。使用光伏电站实际数据以及对应的卫星云图和天气数据,对所提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高且时效性好,特别对于正午辐照较大以及云团运动波动剧烈的时段,模型仍能保证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05.
106.
和帅;王智勇;吴中友;李钊;李德召;陈新 《高压电器》2024,60(6):73-79+88
电磁斥力效率的优化研究,以往研究主要针对斥力盘、线圈等关键零件的结构优化和参数匹配,以及预充电电容的电压和容值的优化分析,很少有关于开关辅助支撑结构件对效率影响的分析研究。不同结构形式和材质的辅助支撑结构件对斥力盘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文中以快速开关支撑板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在不改变样机结构形式的前提下,提出了通过设计导磁板,对支撑板开槽等方式,降低支撑板的涡流损耗,提高电磁斥力效率。文章最后,基于仿真结果,对一款110 k V双断口快速开关样机进行了改造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在容值不变情况下,增加导磁板或者支撑板开槽可以有效降低电容预充电压,提高斥力机构效率。 相似文献
107.
在应对车联网(IoV)系统中请求类型多样化及数据海量化挑战时,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支持的云边协同架构已成为服务功能链(SFC)部署的有效手段.然而,IoV中无处不在的电磁干扰使组成SFC的虚拟网络功能(VNF)极易受损,且以软件形式存在的VNF本身存在一定故障概率,这使SFC部署过程的可靠性受到了威胁.为了在最小化成本前提下实现云边协同架构中车载请求的可靠部署,构建一个基于SDN/NFV的可靠云边协同车载计算架构,采用集中式训练一分布式推断方式训练部署模型.设计基于可靠成本效益比的可靠性增强算法SFC-RA,通过创建与VNF具有相同功能的备份虚拟网络功能(BVNF)增强SFC的可靠性.提出一种基于策略梯度(PG)算法的在线SFC可靠部署算法PG_RA,采用序列到序列模型作为学习代理,以保障在满足资源约束的前提下能够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高可靠低成本服务.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冗余方式和部署算法,SFC-RA算法能够降低2.78~6.33个单位的冗余成本,PG_RA算法能够平均提高12.88个百分点的可靠性水平及降低约6.7%的平均时延.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不同铈含量的ZrO2催化剂,用于光热协同催化CO2与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实验发现,光热催化的DMC产率明显高于热催化,且Ce0.25Zr0.75O2具有最高DMC产率3.084mmol/g,是纯ZrO2的1.9倍。XRD和TEM分析表明:Ce原子掺入ZrO2晶格形成铈锆固溶体同时增加其表面氧空位浓度,提高吸附CO2能力;固溶体的纳米尺寸减小、比表面积增大和介孔结构丰富,有利于CO2扩散。能带结构和光吸收光谱表明:铈锆固溶体光响应范围拓宽且有效利用率提高;氧空位辅助窄带隙特征可促使光生载流子有效分离,允许更多光生电子和空穴参与CO2及甲醇的活化,加之固溶体表面酸碱位点的协同作用,最终实现高效率高选择性合成DMC。最后,提出了铈锆固溶体光热催化CO2与甲醇合成DMC的反应机理,为光协同热催化合成DMC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