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22篇
化学工业   6篇
金属工艺   1篇
轻工业   43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61.
为了了解大豆蛋白改性PVA纤维的内部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漂白和染色对力学性的影响,对大豆蛋白改性PVA纤维的拉伸性、松弛性进行了测试分析,并选择适当的模型拟合之。力学建模分析得出大豆蛋白改性PVA纤维的松弛性能符合标准线性固体模型,漂白对大豆纤维的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而大豆纤维由于其自身的颜色———大豆色,在后加工中为了获得鲜艳的颜色需进行漂白加工,后加工中应考虑漂白对强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62.
为了研究不同混纺比的纽代尔/涤纶混纺针织物的力学性能,对4种纽代尔/涤纶混纺针织物的基本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所测试的指标有拉伸、顶破、悬垂性、耐磨性、起毛起球性以及弯曲性能等。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随着纽代尔纤维比例的增加,纽代尔/涤纶混纺针织物的断裂强度力、顶破强力逐渐下降;悬垂性能、抗起毛起球性能、柔软度提高。织物的耐磨性能在混纺比为50/50时最差。  相似文献   
63.
利用数理统计原理研究大豆 涤纶混纺纱的混纺比 ,不仅得到了混纺比均值 ,而且还得到了混纺比标准差 ,对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4.
为了探讨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表面特征及摩擦性能,分析了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纵向形态和横截面形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横截面为哑铃型,静摩擦因数为0.287,动摩擦因数为0.235,且摩擦因数随滑动速度的增大先减小后缓慢增大,与正压力的变化亦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65.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内部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和x-衍射等方法,对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和相关的蛋白质纤维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有较高的结晶指数和较低的取向度;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与维纶纤维的显微-红外光谱图基本相同.说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与维纶纤维的化学成分及结合键的形式基本相同,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蛋白质成分较低.  相似文献   
66.
通过对5种不同混纺比的大豆蛋白改性纤维/涤纶混纺一针织物力学性能的测试,得出了2种纤维混纺针织物力学性能与混纺比的关系。通过比较,得到了所测试样各项力学性能综合效果最好时的较优混纺比。  相似文献   
67.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纤维混纺针织物力学性能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采用各种不同实验仪器对五种不同混纺比例的“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的各种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对各种性能分析比较,发现了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的力学性能随大豆纤维含量变化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68.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的弹性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对各种混纺比例的大豆蛋白纤维涤纶、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纱的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得出了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的弹性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为y=-0.0005x2 0.074x 93.398,并得出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具有良好弹性的合适混纺比为50%.  相似文献   
69.
对竹原纤维及竹浆纤维的基本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对各种性能分析比较,得出常温干态下,竹原纤维的断裂强度和初始模量均大于竹浆纤维,断裂伸长率小于竹浆纤维.竹原纤维钩结和结节时的断裂强度急剧下降,不到干态强度的20%,结节强度比钩结强度略大.竹原纤维与金属辊和橡胶辊的摩擦系数大于与纤维辊的摩擦系数,竹原纤维的静摩擦系数和...  相似文献   
70.
为了研究不同混纺比的纽代尔/涤纶混纺针织物的力学性能,对4种纽代尔/涤纶混纺针织物的基本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所测试的指标有拉伸、顶破、悬垂性、耐磨性、起毛起球性以及弯曲性能等.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随着纽代尔纤维比例的增加,纽代尔/涤纶混纺针织物的断裂强度力、顶破强力逐渐下降;悬垂性能、抗起毛起球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