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5篇
综合类   44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17篇
建筑科学   4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11篇
武器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1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电动汽车稀土永磁电动机驱动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电动汽车驱动要求,研制出以稀土永磁电动机及其控制技术为核心的一种电动汽车动力驱动系统,在电动汽车上应用一种全新的牵引电动机自动控制模式。与此电动机相匹配研制出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匹配优良的线控两挡行星齿轮变速器。就电动机驱动系统力矩特性对电动汽车纵向舒适性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在自动弱磁的控制策略下,续流增磁稀土永磁电动机系统可以满足电动汽车对驱动系统的要求。电动机与两挡变速箱匹配,可保证驱动系统工作效率在全车速范围内稳定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2.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转向感觉主观模糊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EPS系统进行了四种试验工况的整车转向感觉主观评价试验,从轻便性、回正性、灵敏度、方向修正难易程度、转向精确程度、路感、侧倾感觉、疲劳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应用多层次模糊方法建立了用于EPS转向感觉模糊评价的阶层化模型,综合考虑影响EPS转向感觉的各个方面,对模型做出综合的决策,从而获得系统全面的主观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33.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转向盘转矩直接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改善汽车转向轻便性和路感的问题,设计了以转向盘转矩为控制目标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在分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Simulink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在改善转向轻便性和路感问题的同时,控制性能不受系统参数变化的影响,具有稳定的转向盘转矩特性。  相似文献   
34.
非独立悬架汽车转向轮自激型摆振的分岔特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林逸  李胜 《机械工程学报》2004,40(12):187-191
采用魔术轮胎公式,考虑侧偏角和侧偏力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建立某国产非独立悬架汽车3自由度摆振模型。以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为基础,阐明了自激型摆振是一种非线性动力学Hopf分岔后出现的稳定极限环振动现象。首先用Kurwitz行列式计算分岔车速和确定极限环的存在性;再借助Lyapunov第一系数判定极限环的稳定性;最后用Matlab软件仿真计算了极限环的幅值。结果表明:当车速达到46.14 km/h,系数发生了超临界Hopf分岔,出现了稳定的极限环,即车轮绕主销开始作稳定的等幅摆动,极限环的幅值最大达到2.982°;当车速到达70.50 km/h,系数又发生了超临界Hopf分岔,极限环消失。分岔车速和极限环的幅值与该车道路试验测取的摆振车速以及摆振幅值一致,从而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5.
我对精益研发非常感兴趣,这是我工作的关注点,所以我驱车3个小时赶来讨论.我认为精益研发具有一个广义的内涵和一个狭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36.
基于混合H_2/H_∞控制的电动助力系统转向路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电动助力转向(Electrie power steering,EPS)系统存在系统模型、干扰等不确定性,以及对系统动态特性的要求,提出EPS系统混合H2/H∞控制器.在EPS系统及整车2自由度数学模型基础上,以驾驶员获得良好的转向路感、系统具有卓越的鲁棒性和较小的力矩波动为控制目标,构建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和增广被控对象矩阵,运用H∞方法极小化系统中各种干扰对被控输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应用H2方法对系统进行优化.EPS系统路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混合H2/H∞控制的EPS系统,综合了H2控制和H∞控制的优点,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和鲁棒稳定性,可有效抑制路面随机激励、转矩传感器量测、模型参数不确定等所引起的各种干扰和噪声,使驾驶员获得满意的路感.  相似文献   
37.
建立高精度的有限元模型是碰撞安全CAE流程中的关键环节。文章制定了概念分析阶段的CAE对标流程;采用RADIOSS显式求解器进行IIHS侧面碰撞工况的仿真分析,通过对比车身侧变形模式、IIHS壁障变形模式、B柱变形轮廓曲线及关键点侵入量等仿真和试验结果,校对有限元模型,验证了该侧面碰撞仿真模型的精度及建模方法的有效性,为新车型碰撞安全性能开发CAE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提出了应用车辆结构正面抗撞性的参数化模型进行微型客车概念设计的方法。分析了底部吸能结构的主要刚度参数的变化对乘员舱变形、车体减速度和底部吸能特性的影响,阐述了在概念设计阶段运用参数化模型控制底部吸能结构吸能特性及与乘员舱刚度参数的匹配,从而保证整车的正面抗撞性能。给出了微型客车概念设计阶段车身结构抗撞性设计指标、设计过程与方法,实现了通过参数化模型来快速确定正面碰撞时车身各部分的吸能指标,从而为详细结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9.
以某国产非独立悬架汽车转向轮摆振的 3自由度非线性模型为例 ,详细讨论了汽车转向轮摆振分岔特性的数值分析过程。结果表明 :在临界摆振车速处系统发生了Hopf分岔 ,随后出现的摆振是一种稳定的极限环振动现象 ,并且分岔车速和摆振幅值均与道路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0.
车用吸能部件吸能特性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改进汽车上吸能部件的吸能特性,提高汽车正面抗撞性,对常用的圆形截面和矩形截面吸能部件的变形模式和轴向压皱刚度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拓扑优化的方法,从调整吸能部件轴向压皱刚度观点出发,建立拓扑优化模型进行优化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碰撞吸能部件,该吸能部件侧壁上沿轴向方向布置了中凹凹槽。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增加部件质量、不占用更大空间的条件下,该新型吸能部件具有良好的变形模式,在变形吸能的过程中能够提供较为平稳的轴向反作用力;与圆形截面和矩形截面吸能部件相比,新吸能部件吸收冲击能量的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