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7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吐玉克油田储层流体历史分析及油气成藏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储层成岩流体包裹体可以提供油气充注时的重要信息,它反映流体捕获时的物理化学条件。本文通过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结合源岩生排烃史,分析了吐玉克油田油气充注期次及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该油田油气充注过程主要有两期,其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是主要成藏期。  相似文献   
62.
资源评价中油气生成定量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油气生成热模拟方法、模拟样品的选取及模拟实验结果的校正等方面,对如何建立烃源岩油气生成定量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加水热模拟是目前较为流行和较好的一种模拟油气生成的方法,但其模拟结果(包括其他模拟方法的模拟结果)都必须经过校正之后,才可用来建立实际烃源岩不同母质类型的油气生成定量模型。因为实验条件下液态石油产率高峰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不是经典油气生产模式中的1%,而是大于或小于1%。故从理论上提出了加水模拟实验中依据镜质体反射率与液态石油产率的关系校正镜质体反射率的方法。经过校正之后,建立的湖相泥岩和煤系泥岩油气生成定量数学模型能够反映含油气盆地不同沉积环境中、不同母质类型的油气生成特征,更加接近地质实际。由此给出了湖相泥岩Ⅰ、Ⅱ1、Ⅱ2、Ⅲ型母质和煤系泥岩Ⅱ2、Ⅲ型母质的液态石油产率数学模型,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3.
低孔渗储层天然气资源是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的主体,具有大型化成藏的特点。集中讨论了这类天然气资源大型化成藏的特征和分布规律,认识到成藏要素具有大型化发育与规模变化的特征,是天然气大型化成藏的基础;薄饼式、集群式成藏是天然气大型化成藏的主要样式;气源灶埋藏期规模"蓄能"和抬升期规模排气是大型化成藏重要气源输入;体积流和扩散流充注是天然气大型化成藏的主要运聚方式。低孔渗储层天然气藏的成藏分布具有近源性,成藏组合以大面积和大范围两种类型为主,成藏类型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主要分布在海相克拉通盆地古隆起围斜区、陆内坳陷盆地广大斜坡区和向斜区以及前陆盆地缓翼斜坡等地区。低孔渗储层天然气资源大型化成藏认识的提出,提升了我国天然气资源发现潜力,扩展了勘探范围,为客观评价我国天然气主体资源总量和分布、推动有效发现大气田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4.
南华北盆地倪丘集凹陷油气显示特征及找油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华北盆地倪丘集凹陷共施工了16口油气探井,有7口探井见油气显示,其中位于大王庄构造上的南12井试获工业油流,累计产油32.26m3.对凹陷内油气显示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规律:油显示主要集中在下第三系双浮组;储集岩类型主要为中砂岩和细砂岩;油和气显示的深度分别集中在1 000~2 000m和3 000~4 000m;原油具有典型的煤成油特征;遭受过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等次生变化.研究结果还表明,该凹陷存在至少一次煤成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并初步指出了在该凹陷的找油方向,即除了寻找原生煤成油油藏外,还要注意寻找次生油藏;上白垩统残留地层是凹陷内古生界源岩产生的油气向新生界圈闭运移聚集的遮隔层,为成藏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65.
焉耆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通过对焉耆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油气成熟度、液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储集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综合分析盆地的成藏期次。焉者盆地八道湾组烃源岩的两次主要生、拓烃作用发生在侏罗纪末期和早第三纪,白垩纪为主生烃停止期;三工河组砂岩溶蚀孔隙中的流体包裹体形成温度主要为101-130℃,与侏罗纪晚期三工河组储集层温度相当,表明这些包裹体主要是侏罗纪晚期以压溶和溶蚀作用为主的晚成岩作用阶段形成的。储集层自生伊利石的K/A同位素年龄分布主要为170-140Ma和120-100Ma,第一期反映侏罗纪晚期的成藏作用,第二期与白垩纪油气藏的破坏作用有关。三工河组原油、八道湾组原油aaaC29甾烷20S/(20S+20R)比值平均为0.49和0.45,C29甾烷ββ/(αα/ββ)比值平均为0.46和0.40,表明原油生成和成藏时烃源岩的R。值约为0.7-1.0%,与生烃凹陷八道湾组烃源岩在侏罗纪末的成熟度相当;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为-51-80‰--41.53‰,成熟度比原油列低,形成时间更早。综合分析认为,焉耆盆地曾发生两期成藏作用,第一期是侏罗系埋深最大的侏罗纪晚期,为主要成藏期;第二期是侏罗系二次埋藏的第三纪。  相似文献   
6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原油及烃源岩中生物标志物以高丰度的三环萜烷系列为典型特征,其分布样式的差异一直被当作研究本区原油成因类型及油-源对比的典型指标。通过对烃源岩样品的系统地球化学分析,认为本区风城组源岩(P1f)主要以三环萜烷(C20,C21,C23)呈“上升型”为特征,泥质岩类与碳酸盐岩类相比C24,C25三环萜烷含量较高;下乌尔禾组(P2w)源岩和佳木河组(P1j)源岩样品三环萜均呈“下降型”分布特征。通过对源岩镜下进行观察和加水热模拟实验等方法,分别探讨了沉积环境与母质类型、成熟度及排烃作用对三环萜分布样式的影响,认为P1f和P2w源岩中三环萜烷的分布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和母质类型的原生差异。P1f源岩有机质多源于本地沉积的藻类及细菌,沉积环境属于蒸发、还原的咸化湖沉积;P2w源岩中外来有机质含量相对较多,沉积环境属于淡水还原环境。P1j源岩整体热演化程度较高,有机质炭化作用强烈;埋藏成熟演化在有机质处于成熟-高熟阶段内对三环萜烷分布样式影响不大,若达到过熟阶段则会造成低碳数三环萜烷(C20,C21)含量增加;排烃作用对三环萜烷影响相对较小,不改变其分布样式。  相似文献   
67.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是一套富有机质页岩,其中富含草莓状黄铁矿、有机质纹层、磷灰石等。磷灰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矿物,它与生物生命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研究了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中磷灰石的岩石学特征,发现其主要有两大类,即生屑磷灰石和胶磷矿;并根据胶磷矿的重结晶程度,又将其分为3类:即没有发生重结晶或重结晶程度极低的胶磷矿、重结晶程度较低的胶磷矿和重结晶程度较高的胶磷矿。根据对富有机质页岩和凝灰岩的元素分析,认为形成磷灰石的磷元素主要来源于盆地周缘火山喷发带来的火山灰沉积物。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中磷灰石的形成与生物密切相关,磷灰石的形成机制有2种:一是生物的直接作用;二是生物的间接作用,其中生物的间接作用是研究区磷灰石形成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68.
饶阳凹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饶阳凹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成藏地质条件及油藏特征的分析,结合油源特征、生储盖组合以及输导系统特征,总结了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研究了隐蔽油气藏的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发现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的形成具有多元控藏、主元富集的特点,即不同区带隐蔽油气藏的形成受多种不同因素的控制,某一具体地层岩性圈闭中油气的富集受控于其中一两个主要因素;在此分析基础上,查明了饶阳凹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9.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影组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重要的后备战略接替区.北斜坡地区灯影组天然气为以CH4为主的干气,天然气内部δ13CC2H6、CO2含量及δ13CCO2等存在明显差异,天然气组分及同位素差异因素的分析对深化灯影组天然气成藏演化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北斜坡两口典型探井(蓬探1井和中...  相似文献   
70.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及其油气运聚特征   总被引:62,自引:8,他引:62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存在的多个不整合面对于油气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的富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显示,二叠系不整合面共分4种类型: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规律受不整合类型控制。在测井曲线组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将不整合面上、下分为三段式结构:A底砾岩、风化黏土层、风化淋滤带。这种结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它把不同时代的储集层、断裂等连接起来,组成区域性的运移通道网络。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不仅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油气聚休的良好场所,在不整合面之下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不整合面之上形成地层超覆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