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篇 |
综合类 | 16篇 |
化学工业 | 75篇 |
金属工艺 | 1篇 |
建筑科学 | 6篇 |
能源动力 | 17篇 |
石油天然气 | 5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6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水平井高效开采Class 3天然气水合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目前所发现的水合物藏缺乏下伏流动层,比较接近有上、下盖层的Class 3水合物,业内对其开采的经济性和能效比有质疑且相关研究成果鲜见。为此,采用HydrateResSim模拟水平井加热减压联合开采Class 3水合物,研究了其开采的能效比、气水比、采收率等参数。首先定义水合物开采所获得的天然气的热值和水合物开采过程输入物藏热量之比为水合物开采的能效比(EER),采用能效比对水合物开采过程进行评价;然后,设定开采井的温度为42 ℃,在0.2 p0(p0为水合物藏初始压力,1.383×107 Pa)、0.5p0、0.8p03种压力条件下进行水平井加热减压联合开采模拟。结果发现:①开采前期能量消耗大,产水量多;②只有在0.2p0、42 ℃条件下,气水比长期大于100,采收率在50%左右,同时,EER达到188;③而0.5p0和0.8p0条件下的开采指标较0.2p0小很多。进一步分析0.2p0、42 ℃条件下水合物开采过程中井内热流数据,得到加热只分解了5.28%的水合物,其他大量水合物由减压驱动力分解,因而能效比较高。结论认为:水平井加热减压联合的方法能够高效开采Class 3水合物。 相似文献
52.
根据间歇精馏塔特点,对塔的基本特性进行初步研究,得出气液负荷与压降、气体流量与持液量的关系,同时确定了一定条件下的理论板数与动能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操作条件对乙醇、正丙醇、正丁醇物系进行分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小批量的醇组分物系分离,采用间歇精馏的分离方式,可以达到乙醇收率87%. 相似文献
53.
测量并计算了合成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水合物相平衡压力越高,而且压力的增加率越大.在水合物相平衡测量基础上利用水合物形成实验装置,在定压条件下对表面活性剂体系水合物的形成过程和水合物的储气质量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活性剂对水合物的形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水合物的储气密度.在3.86MPa、274.05K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的储气量达159. 相似文献
54.
55.
56.
57.
58.
59.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23
综述了国内外对天然气水合物成因机理的研究现状和天然气水合物的气体成因类型。重点探讨了海底之下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机理,提出了强渗漏和弱渗漏系统的概念和分析了基于这两种系统的水合物形成模式和特点。认为:强渗漏系统是指海洋底部由地壳构造活动产生的挤压或拉伸等变形作用,或者由于海洋沉积物的侧向挤压变形作用而出现断层,许多圈闭的烃类气体由此向上渗流并大量漏出,形成较稳定的水合物形成所需的气源,该系统形成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集中,储量密度大,具有实际开采价值;弱渗漏系统是指以甲烷为主的烃类气体由微生物和热作用生成后散布于原地的海底之下较为松散的多孔沉积物中,这些沉积物因温压变化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但这类水合物分布分散,不能成藏,不利于开采。另外还探讨了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0.
��Ȼ��ˮ�����γɴٽ�����ʵ���о�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文章利用新建立的实验台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烷基多糖苷(APG)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过程的影响。表面活性剂可促进天然气在水中的溶解,从而提高水合物的形成速度。根据表面活性剂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耗气量的影响,实验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烷基多糖苷在水合物形成体系中的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300 ppm和500 ppm。在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体系中,实验结果表明微量的表面活性剂减少了水合物形成诱导时间,提高了水合物形成速度和水合物形成的耗气量,并使水合物在静止系统中快速生长。混合表面活性剂可进一步提高水合物的形成速度,但不利于提高水合物形成的耗气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