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采用单质硼粉、镍粉和钼粉结合反应硼化烧结法制备了Mo2Ni B2基金属陶瓷,研究了Mo2Ni B2基金属陶瓷在烧结过程中的物相转变和尺寸变化以及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其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烧结温度升高,材料物相逐渐由单质相变为二元硼化物相和三元硼化物相,并且材料的尺寸先发生细微收缩,再在硼化反应过程中逐渐增加,最后在液相烧结过程中逐渐减小;随着烧结温度升高,Mo2Ni B2基金属陶瓷的抗弯强度和硬度先增加后减小,在1290℃达到最大,分别为1346.5 MPa和83.7 HRA,并且硬质相颗粒逐渐粗化;保温时间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与烧结温度一致,但在保温30min时抗弯强度最大(1453.3 MPa),保温60 min时硬度最大(83.7 HRA). 相似文献
12.
13.
以万达广场某深基坑工程实例,结合基坑支护方案,简单阐述了该基坑支护工程中水泥搅拌支护桩、微型桩、土方开挖、预应力锚索等的综合应用。说明了合理选择基坑形式对基坑安全及经济性的重要影响。为类似基坑支护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15.
刀具钝化可去除刃口的微观缺陷,对降低刀具磨损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硬质合金立铣刀分别进行磁弹磨粒双磁盘磁力钝化和分散磨粒立式钝化,结合TC4铣削实验,探究不同钝化方法对刀具刃口形貌和刀具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钝化实验中,硅胶磁弹磨粒钝化的刃口均匀性高于分散磨粒立式钝化,且前者的刃口粗糙度总体上要低于后者;在TC4铣削实验中,刀具钝化可以极大改善刃口磨损和崩刃现象,硅胶磁弹磨粒钝化刀具寿命提高了100%~366.67%,分散磨粒立式钝化刀具寿命提高了88.89%~277.78%。在形状因子K=0.9,0.97,1.02时,硅胶磁弹磨粒钝化的刀具寿命相对于分散磨粒立式钝化分别降低41.18%和提高5.88%,147.06%,总体上硅胶磁弹磨粒钝化的刀具寿命高于分散磨粒立式钝化。总体上表现出较小的K值具有更长的刀具寿命。 相似文献
16.
17.
刀具钝化是改善刀具刃口微观缺陷、提高刀具切削性能和延长刀具使用寿命最简单高效的方法之一。其中,磁力钝化的钝化效率高,适用性广,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EDEM离散元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磁场中磨粒的磁场力计算,基于二次开发的EDEM软件对磁力钝化过程进行仿真,探究磨粒粒度、磨粒磁化率和磁盘间距对磁力钝化的影响。仿真发现,钝化压力随着磨粒粒度的增大而减小,且磨粒粒度为50目时刀具钝化较均匀;钝化压力随着磨粒磁化率的增大而增大,磨粒磁化率为0.1时钝化更均匀且钝化量更大;钝化压力随着磁盘间距的增大而减小,磁盘间距为25mm时刀具钝化量较小但钝化均匀。 相似文献
18.
尝试将Hilbert-Huang变换时频分析方法应用到直扩信号的参数估计领域,在研究传统循环谱参数估计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直扩信号的循环平稳特性和Hilbert-Huang变换的分解自适应性以及良好的时频聚集性,提出一种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和循环谱理论的参数估计方法。该方法避免了多维搜索,且不需要伪码序列和各频率参数等先验信息,可实现直扩信号的盲参数估计,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乙烯基硅油)为基础聚合物、含氢聚二甲基硅氧烷(含氢硅油)为交联剂、异丙醇配位的氯铂酸为催化剂制备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研究含氢硅油中Si—H与乙烯基硅油中Si—Vi(乙烯基)的物质的量比(A)以及含氢硅油中活性氢质量分数(ω)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分别添加外增塑剂二甲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二甲基硅油)和内增塑剂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研究增塑剂种类和用量对硅橡胶力学性能和耐溶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橡胶的压缩模量随着A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着ω的增大而增大,当A=1. 50,ω=0. 010 0时硅橡胶的压缩模量较大;加入增塑剂后,硅橡胶的压缩模量随着增塑剂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在添加同等质量分数的情况下,内增塑剂的增塑效果优于外增塑剂,内增塑型硅橡胶的耐溶剂性能优于外增塑型硅橡胶;当A=1. 05,ω=0. 003 6,内增塑剂质量分数为0. 40时,可以制得具有高柔性及优良耐溶剂性能的硅橡胶。 相似文献
20.
在云环境中,如何将大量的虚拟机调度到物理节点上是一个基本且复杂的问题。文中首先对虚拟机的调度建立装箱问题模型,将该模型的求解转化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目标分别为负载均衡、提高任务执行效率和降低能耗;接着对基于非支配排序的遗传算法(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NSGA II)进行改进,利用回溯法中的剪枝函数确定最优初始种群,引入正态分布密度函数限制优秀精英。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改进NSGA II的虚拟机调度算法在任务执行时间、负载均衡和能量消耗三个方面优于其他一些常用算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