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篇
综合类   14篇
石油天然气   5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叠合盆地构造解析几点思考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大多数含油气盆地以多期叠合为特征,盆地演化具有阶段性,不同的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海陆分布和盆地原型。缝间就位和山间就位是我国叠合盆地的重要特点,反映了盆地经历了多期次的伸展裂解、俯冲消减、碰撞闭合以及后碰撞期的伸展挤压旋回。在叠合盆地构造解析中,应该特别重视对古生代非典型克拉通和中新生代非典型前陆盆地及其叠合历史的研究,确定关键构造变革期及其对盆地转型的影响,分析盆地不同构造期变形样式及其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变化,揭示基底盖层统一构造变形历史,恢复盆地系统形成过程和耦合历史,为叠合盆地油气生成和运移聚集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42.
雅克拉断凸中生界底界是一个长期发育的重要不整合面,其上、下地层差异变形很大。通过解释雅克拉断凸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钻井、区域地质资料以及该地区地层展布特征,依据不整合的成因机制及其形态的主控因素,将与该反射界面有关的不整合类型划分为非整合、削截、超覆和岩溶不整合。非整合主要分布在东、西部,其所在地区中生界下伏地层被全部剥蚀,分布最广;削截不整合的单斜区、皱褶区和断皱区从西至东依次分布于中、西部区域;超覆不整合沿雅克拉断凸南翼分布;岩溶不整合主要分布在上古生界被全部剥蚀而出露碳酸盐岩的中、西部区域。不整合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意义,既可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也可改善储集层条件,还可形成大量圈闭。综合分析各类不整合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发现其因该地区"东强西弱"构造变形强度所导致。  相似文献   
43.
中、新生代亚洲大陆发育了一系列裂谷系,中国东部的华夏裂谷系、汾渭裂谷系等都有其独特的表现。裂谷型盆地作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如北海盆地、西西伯利亚盆地以及我国的松辽、渤海湾等盆地已日益显示出具有广阔的含油气远景。裂谷和裂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内部物质物态变化引起的垂向运动和地壳本身水平运动双重作用的结果。而裂谷盆地的构造、沉积和火山活动等则是这种结果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44.
渤海海域新近纪—第四纪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渤海海域是郯庐断裂带所经之地,该区断裂的形成与郯庐断裂的走滑作用密切相关。新近纪及后期郯庐断裂发生右行走滑作用,张家口-蓬莱断裂发生共轭左行走滑,分别控制了莱州湾-渤中-辽东湾地区和渤西地区浅层小断裂的形成,小断裂主要沿着走滑断裂两侧分布,走向有NE、NEE、近EW向和NWW向,以NE和NEE走向为主,断裂错综复杂。这些小断裂平面上大部分表现为反"S"型,剖面上大部分表现为花状构造。其形成机制为可以用持续简单剪切的作用下非共轴递进变形来解释,早期形成的NE向正断层在后期持续简单剪切作用下发生旋转,呈NEE向,并带有一定的左行走滑位移分量,简单剪切持续进行断层还可能发生正反转形成NWW向扭压断层。所以,渤海海域新近纪是在持续简单剪切作用下形成走滑断层体系。  相似文献   
45.
由于受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应力场控制,中、上扬子区在地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变革,形成了各种样式的断裂、褶皱和不整合构造,期间共经历了广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4期关键构造变革期。广西运动在研究区形成了大范围北东走向的构造变形;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海陆转换;燕山期为大型陆相湖盆沉积阶段;喜马拉雅期研究区遭受了来自3个方向的挤压。4期关键构造变革期对油气保存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泥岩盖层的发育和保存。广西运动使中、上扬子区重要的志留系泥岩盖层大面积遭受破坏;中、下三叠统泥岩在印支运动遭受广泛剥蚀;燕山中期的构造运动对四川盆地以外早燕山期的区域盖层造成了严重的剥蚀;喜马拉雅运动使得隆起区上部的中、上中生界和新生界泥岩盖层完全破坏,仅在局部坳陷地区得以保存。除了泥岩盖层的发育以外,关键构造变革期的构造变形样式也制约了中、上扬子区的油气保存。川东地区主要以发育隔档式褶皱为主要特征,由紧闭背斜和宽缓向斜组成;湘鄂西地区的滑脱层较川东地区滑脱层深,主要为志留系和下寒武统泥岩;雪峰隆起由东南向西北的逆冲作用,使得其西北缘发育大量的地表高角度突破断层;在湘鄂西地区则发育低角度的逆冲断层,与下寒武统和志留系盖层形成了重要的油气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46.
库车坳陷西段盐构造形成主控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库车坳陷西段发育丰富的盐构造,其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在不同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主控因素.结合库车坳陷盐岩及围岩力学参数测量结果,运用薄膜理论建立表征库车坳陷西段盐层与上覆地层相互关系的弹-塑性层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不同阶段影响盐构造发育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在盐构造发育的早期阶段,沉积差异负载是控制盐体运动和盐构造发育的主要因素,但当盐体隆起一定幅度后,浮力的影响程度就会超过沉积差异负载作用,上覆地层受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的褶皱作用对盐体运动的影响也会明显超过浮力作用.因此,目前影响库车坳陷西段盐构造发育的最主要因素是挤压应力,其次为浮力,沉积差异负载作用影响最小.图3参21  相似文献   
47.
根据最新的地震资料,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平衡剖面技术,对巴楚隆起中部卡拉沙依断层的差异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卡拉沙依断层是巴楚隆起内部的多期活动断层,经历了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Ⅰ幕、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早期等关键变形期.平面上卡拉沙依断层表现为2条规模不同的断层自南西向北东呈剪刀式会聚,剖面内卡拉沙依断层表现为由沿寒武系滑脱的坡坪式盲冲断层和基底卷入式高角度逆冲断层共同组成.含膏盐岩层系控制了卡拉沙依断层的分层变形特征,基底先存构造的差异性控制了卡拉沙依断层的分段变形特征,区域构造应力场转换控制了卡拉沙依断层的分期差异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48.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构造样式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经历了多期变形、改造与叠加,形成了多种构造样式,油气资源丰富。通过解释雅克拉断凸的新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了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区主要发育挤压、伸展、走滑、反转和潜山等构造样式。挤压构造样式可进一步分为背冲和褶皱一冲断构造,主要发育于前中生界,全区均有分布;伸展构造样式以正断层为主,发育于中、新生界,全区均有分布;走滑构造样式在剖面上表现为花状构造,平面上呈雁列式排列,发育于中、新生界,分布于亚南断裂中段;反转构造样式以上正下逆的负反转构造为主,仅东部地区可见;潜山构造样式可分为单斜、断块和基岩潜山,全区均有发育。雅克拉断凸不同类型的构造样式形成了背斜、断块、断层遮挡、潜山和潜山内幕背斜等多种类型圈闭,不整合面、输导层及断裂充当了油气运移通道,为油气远距离侧向和垂向运移提供了条件,由此研究区形成了背斜、断背斜、断层遮挡、潜山和潜山内幕等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49.
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系统及其控油作用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中生界残余厚度变化规律、新生代沉积相分布规律及平面形态特征等,认为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形成于前新生代,新生代以来在近南北向挤压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北西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成为统一构造系统。第三纪近南北向断裂活动以汇聚型右行走滑方式为主,形成近南北向走滑构造和近南北向构造变换带,作为深部边界约束条件而影响关三系变形。近南北向构造对柴西地区油气成藏起重要作用,已发现油田与其关系密切。近南北向走滑带发育地区是寻找第三系优质裂缝性油气藏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50.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的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在库车组沉积时期以来的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了滑脱和调节地层变形的作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表明,盐上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上背斜、盐上逆冲断层遮挡圈闭等;盐层内部圈闭是由其中碳酸盐岩和砂岩夹层所形成的岩性和褶皱圈闭;盐下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下背冲断块圈闭等.结合研究区的成藏条件认为研究区具有以断裂和不整合为输导层的它源-侧向排烃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构造活动期与阳霞凹陷的烃源岩演化有着很好的匹配关系,使研究区构造圈闭内聚集了大量来自阳霞凹陷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