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建筑科学   40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基于视觉思维理论,并与相关实证研究相结合,探讨了城市色彩意象的属性、主要构成内容以及影响因素,分析了城市色彩意象对城市色彩规划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情感的徘徊 人们太容易走老路了。从大型公共建筑对大屋顶的依赖到旅馆客舍对民居形式的垂青;从山花雀替的简化到蔽式柱子的出世,似乎是一步一个脚印,却又都一样徘徊在一个共同的点上。或许这是一种文化的魔力,一种情感的寄托,但这周而复始的情感徘徊为建筑师的创造设置了如此多的障碍却是不能不令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13.
曹磊  董雅  洪再生 《建筑学报》2002,(12):50-52
天津市红桥区北运河畔桃花堤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一个世纪以前北洋大学的创办人盛宣怀在此创建了我国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从此开创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在原校址兴建的北洋园是记载着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百年沧桑历程的纪念公园;天津微电子工业区是天津开发区的区外园区,是以微电子行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微电子工业区的东部,紧临津港公路兴建的科学家世纪园是弘扬科学精神,塑造现代企业文化的纪念公园。两公园占地分别为3.2万m2和4.8万m2,规模虽然不大,但设计人员从规划设计到雕塑小…  相似文献   
14.
陈天  洪再生  丁灵鸽  郑国栋 《规划师》2005,21(10):36-38
对于大型的居住社区而言,单从设计层面来进行规划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区生成与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样会给社区文化和社区空间场所精神的塑造造成困难.在进行社区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满足居住要求,而且应该找到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开始阶段规划师就应该对设计项目进行策划.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春华里地区现状分析,抽出了该地区规划的三个课题,进而结合规划片地处市中心之特点,在重现商业繁荣,提升城市形象以及改善生活环境等方面从规划设计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中心区的再利用是城市发展带来的必然挑战。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丹德农市中心的再利用经验,对项目的发展历程和规划策略以及规划实施进行详尽的介绍和客观评价,并借此为我国当前大规模的城市中心区改造和棚户区改造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城市大事件与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往往会因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而得到迅速发展,奥运会、亚运会等体育比赛,博览会、国际论坛、产业发展甚至自然灾害、战争,都会给城市带来发展的契机。其中有的是主动积极的城市建设,有的则属于被动应对的城市更新,不管哪一种,客观上都给了城市发展的机会。城市设计也可以参与其中,为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大事件似乎可以纳入到城市发展动力学的范畴之内,用以研究不同的城市事件对于历史保护、旧城更新、新区建设以及文化带动、触媒效应、建筑再生等的激发作用。以下几位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审视城市未来发展机缘的角度,提出了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基于首都功能延伸区的分区概念,对首都周边区域及各核心城市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白洋淀地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白洋淀地区未来的总体定位和生态优先、极核带动、产业转型及扩大开放的空间发展战略,以期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和首都功能延伸区的构建提供有益的探索,推动保定市域和白洋淀地区的共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于智慧城市的解析,往往都是从信息化的角度出发,这不免让人把智慧城市与智能,数字城市的概念相互混淆粘连。回归智慧一词的本源,智慧城市应该是人的智慧。本文以美国为例,通过分析其主要智慧城市发展与移民之间的关系,验证出智慧城市的发展主要是由外来求学的大学生所组成的移民群体所推动的。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就业和生活环境是维持智慧城市的良好发展内在保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和水墨画的文化底蕴对苏州民居和园林建筑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新建建筑时如何继承文化精华、有所创新是设计师面对的极大挑战。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从一系列设计细节上对文化的继承做出了有益回答。本文从院落布局、游线组织以及置石理水等方面作了分析,从中提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