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电工技术   10篇
综合类   26篇
化学工业   27篇
金属工艺   11篇
机械仪表   12篇
建筑科学   15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24篇
水利工程   62篇
石油天然气   16篇
武器工业   6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9篇
冶金工业   5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一个常微分方程的整体解存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研究了常微分方程(d2u/dx2)+K(x)2n=0在(-1,1)上整体解的存在性,此问题源于H2上的预定保角高斯曲率问题,证明了一个存在定理,解释了其几何意义.  相似文献   
72.
宁蒙黄河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料分析表明,宁蒙黄河冰凌灾害频繁的被动局面是由于主槽萎缩、卡冰结坝所致;而洪灾与用水安全问题则是河势变化无常和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淤堵干流形成"沙坝"引起的。为有效恢复宁蒙河段的行洪排沙功能,实现河道减淤、恢复和维持河道中水河槽、保障防洪(凌)安全的宁蒙黄河治理目标,从产沙、输沙、调控机理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各因素对宁蒙黄河河床演变特征的影响。就产沙而言,通过产沙地貌分区、遥感影像分析和流域水系分区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黄河上游不同沙源区的分布。基于提出的风蚀输沙通量计算方法及风沙入河估算方法,并结合区域风速与植被覆盖率实测数据,发现近30 a风速下降、区域植被覆盖率上升是风沙侵蚀量与入黄风沙量逐渐减少的原因。分析宁蒙河段日均风速、日降雨量和已有侵蚀观测资料,发现宁蒙地区的风水两相侵蚀主要体现为风蚀与水蚀交错存在及其交互促进,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3—5月,水力侵蚀则集中在7—9月。现场观测与黄土降雨侵蚀模型试验则表明,重力侵蚀在黄土高原的整个侵蚀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份额,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遭到侵蚀的主要外营力,也是激发和加剧重力侵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总体来看,宁蒙黄河的流域产沙具有典型的风-水-重力多营力交互特点,在比尺模型与野外观测揭示的流域径流汇集过程、沟道水流与河床自适应以及非平衡输沙机理基础上,构建了复杂地貌形态的小流域产流产沙动力学模型,成功模拟了不同植被特征和分布状况对流域产流产沙的影响,并得出了植被的减水减沙效果与延滞径流洪峰的作用同郁闭度呈正相关关系,陡坡区域植被对径流洪峰的延滞作用大于缓坡区域的结论。就输沙而言,以泥沙起动、推移质输沙与河床均衡调整等基础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与冲积河流全沙运动模型相似条件。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表明,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改变径流分配是导致宁蒙河道淤积萎缩的主因,协调水沙关系是修复黄河行洪排沙功能的有效途径。并分析确定了宁蒙黄河河道水沙调控阈值和多沙支流入汇口干流防淤堵的流量阈值,即宁蒙黄河临界调控流量为2 000~2 500 m~3/s,临界含沙量5.4~10.5 kg/m~3,调控时间为15~20 d,证实了通过协调水沙关系可修复和维持宁蒙黄河行洪排沙功能;防止多沙支流入汇堵河的黄河流量阈值为2 500 m~3/s,治理淤堵沙坝配合"挖引疏浚"有效冲刷的干流阈值流量为3 000 m~3/s。从各河段模型试验给出的来沙系数阈值沿程减小的变化趋势看,在内蒙古河段现状河床边界条件下,全线冲刷要求的流量至少为2 600 m~3/s,表明黑山峡工程必须预留充足的水沙调控库容。就宏观调控而言,针对流域下垫面条件多样、入黄泥沙沙源众多、河道输沙受水库调度影响显著等特点,以干流水库群为调节器,以径流泥沙为调节对象,采用模块化开发方法集成了风-水-重力侵蚀模型、河道输沙模型、冰情预报模型于水库联调模型上,构建了可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的水沙过程模拟预报的宁蒙黄河区域数字流域模型平台,并成功在下河沿—石嘴山河段进行了调试和应用。此外,针对宁蒙黄河河型复杂、凌汛期易卡冰结坝、夏季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易堵干流形成"沙坝"等河情状况,提出了"水沙调控、支流拦沙、堤外放淤"的处治模式。在稳定性分汊河段、大型支流入汇段、受沙卵石河床组成限制的河段,则指出不宜强行套用微弯型治理方案,而可采用"工程导送(简称为‘导’)、塞支强干(简称为‘塞’)、挖引疏浚(简称为‘挖’)"方针,亦即"导、塞、挖并举"的对策。建设黑山峡水库、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是宁蒙河段长远治理的根本对策,通过增加河道内汛期水量和调水调沙,恢复并维持中水河槽,提供防凌库容,才能彻底解决宁蒙河段凌洪灾害,并得出建立黄河上游沙源固定、支流泥沙阻截、干流泥沙输导与堤外淤沙处置的"固-阻-输-置"综合防治体系,是目前可行的治理对策的结论。  相似文献   
73.
针对邯钢原料场自然减员严重以及料场生产环境恶劣情况,提出了刮板取料机智能化操作的改进措施.改进后实现了取料机岗位无人化值守,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料场作业环境,把操作人员从料场闷热、高粉尘的恶劣环境中解脱了出来.  相似文献   
74.
催昌亿  王浔 《化工科技》1998,6(4):35-41
介绍了用于乙烯基降冰片烯异构化的(Na2O-Na)/(γ-Al2O3)超强碱催化剂研究成果。该催化剂最高碱强度H_达到43以上。其碱强度高于35的碱的量达到5.5~6.0mmol/g催化剂,呈现出良好的乙烯基降冰片烯异构化活性。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淡水鲈鱼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的致敏性,同时探索其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36只C3H/HeJ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K组)、卵清白蛋白(ovalbumin, OVA)致敏对照组(OVA组)和小清蛋白致敏组(PV组)。使用生理盐水、OVA溶液和PV溶液通过经口灌胃在6周时间内进行致敏,实验最后一天进行大剂量刺激,测定小鼠的体温变化、血清抗体水平和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取腹腔灌洗液测定其中蛋白的含量以评价小鼠血管渗透性的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小鼠脾脏(SP)和肠系膜淋巴结(MLN)中T细胞亚群的水平。取小鼠粪便,对肠道菌群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探索小清蛋白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VA小鼠血清抗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组织Th2相比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表现出明显过敏症状。PV处理也使小鼠表现出明显的食物过敏症状,但仅显著升高了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G1(Immunoglobulin G1, IgG1)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 IL-10)的水平(P0.05)。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 OVA处理升高了小鼠肠道中属于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群落的水平,而PV处理升高了属于厚壁菌门菌群的丰度。结论淡水鲈鱼小清蛋白对小鼠具有一定的致敏性,但其致敏机理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作用与OVA不同。  相似文献   
76.
国内动态     
我国最大的铂回收企业正式建成投产日前,由中国石化科技开发中心三吉公司、海南坤元贵金属有限公司、抚顺石油三厂催化剂厂合资兴建的国内最大的铂回收企业——抚顺石油三厂催化剂联营贵金属厂在辽宁省抚顺市正式建成投产。该装置总投资230万元,年处理废催化剂150...  相似文献   
77.
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参入碳纤维和钢渣,以研究复合水泥基材的导电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能够显著改善水泥基材的导电性,碳纤维体积率为1.2%时,其导电性能最佳,且碳纤维对试件导电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碳纤维水泥基材中参入钢渣并不会显著影响试件导电性,会显著影响导电稳定性;抗压和抗折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导电性判断构件是否损伤(开裂)及损伤程度在试验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8.
随着山体开挖日益增多,如何恢复山体绿色植被,对山体进行综合整治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就山体整治进行粗浅的技术和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79.
80.
催催 《数码世界》2008,7(15):59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已经让办公产品与电脑结合的越来越紧密,而且呈现出高度智能化的特征.这一趋势在市场上新近面世的一些传真机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作为一款三星全球同步推出的多功能传真机,三星SF-371P堪称是同类产品之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