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7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80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红枣浆中分别接种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的复合菌进行发酵,测定红枣浆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活菌数并比较发酵前后pH值、总滴定酸、总酚、总黄酮、多糖、抗坏血酸、有机酸、抗氧化能力和色泽等变化。结果表明,红枣浆营养丰富,上述3种不同乳酸菌混合均能在红枣浆中较好的生长,发酵24 h后,活菌数超过9.4 lg CFU/mL,植物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发酵的红枣浆色泽与未发酵组更接近。在总酚、总黄酮、多糖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等方面,植物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发酵也优于其余2个发酵组。综上所述,红枣浆应以植物乳杆菌与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发酵为宜。  相似文献   
32.
以脱壳栀子果实为原料,采用X-5大孔树脂分离制备栀子黄色素,测定了纯化前后栀子黄色素色价及抗氧化活性,并探讨了温度、光照、金属离子以及pH值对纯化前后栀子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上样质量浓度为2.00 mg/mL、上样流速为1.50 mL/min、乙醇体积分数为80%、洗脱流速为3.00 mL/min条件下,栀子黄色素的色价由48.51增加到243.43,提高了4.07倍。DPPH自由基、铁离子还原、ABTS阳离子自由基抗氧化能力分别提高了12.77、6.73、21.66倍。此外,与纯化前栀子黄色素相比较,纯化后栀子黄色素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纯化前后栀子黄色素对高温、紫外光、Fe3+、强酸强碱环境均呈现较差的稳定性。该研究可为栀子黄色素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保健食品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为探究枸杞馅料贮藏过程中褐变主要途径,将枸杞馅料置于4、25、37℃条件下贮藏60 d,分析枸杞馅料贮藏期内褐变度、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 5-HMF)、类胡萝卜素、总酚、还原糖和氨基态氮等指标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枸杞馅料褐变度、5-HMF含量均上升,而类胡萝卜素、总酚、还原糖和氨基态氮含量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7℃条件下,其褐变度与上述指标均显著相关(P<0.05),说明其贮藏过程中褐变来自于类胡萝卜素降解、多酚氧化和美拉德反应等多种途径的共同作用。主成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温度和时间对枸杞馅料褐变度影响较大,其褐变度变化与各组分含量变化具有不同步性,25、37℃条件下,其褐变主要由总酚等活性物质氧化及美拉德反应共同导致,而37℃条件下,其美拉德反应的影响更为显著。该研究可为枸杞馅料的贮藏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4.
不同品种番石榴果实评价及糖酸组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对不同品种番石榴的果实品质和果汁适制性进行了评价,对糖酸组分和抗氧能力进行了分析.以三个品种番石榴的果实为试材,利用常规的理化检测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因子归一化加权处理方法对果实品质、果汁加工适制性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珍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9.11%),可滴定酸较高(0.36g/100ml),是风味最好的品种;"新世纪"VC(4.96g/L)、总酚(2.13g/L)和TAC(67.26mmol/L)含量最高,是营养价值最高的品种,从综合评价来看,果实品质评价"新世纪"分数最高,果汁适制性评价"珍珠"分数最高.果糖、葡萄糖和蔗糖是番石榴的主要糖类,三种番石榴是积累单糖为主的水果,特别是积累果糖,品种之间比例有差异.不同品种番石榴有机酸不同,"新世纪"主要含有柠檬酸、琥珀酸和丙酸,"珍珠"和"水晶"主要含有柠檬酸、琥珀酸、α-酮戊二酸、丙酸、酒石酸和丙酮酸,柠檬酸和琥珀酸是含量最高的两种有机酸.抗氧化活性方面,"新世纪"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35.
四种低温储藏条件对橙汁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巴杀橙汁在较高温冷藏环境(8℃)、较低温冷藏环境(4℃)、冰温(-2℃)以及冻藏(-20℃)四种不同温度下储藏五周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其他储藏温度相比,冰温条件下储藏的橙汁在可溶性物、挥发性风味物质等与风味相关的指标上更具优势,也就是该条件下储藏的橙汁的风味品质更优。在维生素C的保存方面,冻藏则更具优势。8℃储藏条件下的橙汁在品质上劣于其他三种储藏温度。1)冰温条件下,储藏期间橙汁的可溶性固形物变化最小;检测出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最多,其中萜烯类、醇类种类最多,醇类和酯类的相对含量最高。2)冻藏条件下,第五周时VC含量最高;检测出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醛类的相对含量也最高。3)冷藏条件下,较高储藏温度的果汁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幅较大;检测出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化合物总数最少,但烯萜类组分的相对含量最高,重要风味贡献物月桂烯、里那醇和柠檬醛的相对含量最低。4)各储藏条件下,橙汁的总酸、pH值和色度的变化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6.
荔枝汁结冰-解冻浓缩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灭菌后的荔枝汁为原料,采用结冰-解冻浓缩工艺将其浓缩,研究了浓缩过程对荔枝汁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褐变度和可滴定酸度的影响,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浓缩过程中的荔枝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探讨其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荔枝汁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和褐变度随解冻所得的荔枝汁总体积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浓缩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因物质类型不同而不尽相同。综合考虑理化指标与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可将解冻过程中荔枝汁总体积的40%(v/v)处选定为浓缩汁与剩余液的分界点,得到的浓缩汁中风味较高。  相似文献   
37.
我国具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水果资源,水果原汁、浓缩汁和果汁饮料是最有前景的产品之一,水果原汁也是开发果酒的主要原料,但由于存在水果产地气温高易腐败,前处理困难,加工过程中容易存在褐变味变等问题,许多大宗热带亚热带水果及一些优稀热带亚热带水果资源还未开发与利用,果汁加工比例很少,产品品质不高。根据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进展,作者认为利用可移动式果汁生产线开发高品质庄园型果汁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一些庄园式果汁和可移动果汁加工设备的进展。  相似文献   
38.
SPME/GC-MS分析荔枝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对荔枝汁(妃子笑)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其分析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分析的最优条件为:萃取样品温度50℃,时间40min,250℃下脱附5min;该方法相对标准偏差(RSD)在4.27%~9.33%之间,精密度和重现性较好;利用该方法在荔枝(妃子笑)中共检测出4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烯类、醛类、酯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39.
为解决当前的甜菜制糖工艺存在环境污染大、能耗高、产品质量低等问题,该研究将一种新型卷式膜应用于甜菜制糖中,对甜菜浸出汁预处理工艺进行优化,并探究膜工艺应用于甜菜制糖工业的可行性,开发一种新型甜菜膜法制糖工艺。结果表明:经过该新工艺处理得到的产品与传统工艺相比悬浮物更少;该工艺能够杀菌,同时可有效降低65%~69%的色值。通过纳滤浓缩可将稀汁锤度由12°BX 提升至30°BX,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并降低蒸发浓缩的能耗,产品纯度得到提高。膜工艺总体收率在95%以上,相比于传统工艺91.5%的收率有很大的提升,且在品质、能耗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应用于甜菜糖的生产。  相似文献   
40.
采用超声辅助复酶法对蜜柑皮和蜜柑果肉中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 SDF)和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 IDF)进行提取,解析其理化性质、功能和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膳食纤维单糖组成相同,均含有丰富的阿拉伯糖、葡萄糖和木糖,其中,蜜柑皮的IDF单糖含量最高;理化性质显示,蜜柑皮SDF具有较好的膨胀性,为18.33 mL/g;蜜柑皮IDF的持油性和持水性最好,分别为3.64和14.60 g/g;此外,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表明,4个样品结构有差异性,但均具有明显的糖类和纤维素特征吸收峰;吸附实验表明,4种膳食纤维在同一pH环境下均具有较好的胆固醇和亚硝酸盐吸附能力;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蜜柑果肉和蜜柑皮IDF表面疏松,而SDF表面较为光滑。综上所述,4种膳食纤维都具有较好的生理活性,蜜柑皮提取的IDF性质最优,结果可为蜜柑皮和蜜柑果肉膳食纤维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