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452篇 |
免费 | 7037篇 |
国内免费 | 395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7926篇 |
技术理论 | 16篇 |
综合类 | 8542篇 |
化学工业 | 13165篇 |
金属工艺 | 5811篇 |
机械仪表 | 7910篇 |
建筑科学 | 10333篇 |
矿业工程 | 6905篇 |
能源动力 | 2718篇 |
轻工业 | 10749篇 |
水利工程 | 4644篇 |
石油天然气 | 6073篇 |
武器工业 | 1476篇 |
无线电 | 955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7114篇 |
冶金工业 | 4686篇 |
原子能技术 | 1395篇 |
自动化技术 | 104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95篇 |
2023年 | 2902篇 |
2022年 | 3308篇 |
2021年 | 3634篇 |
2020年 | 3488篇 |
2019年 | 3294篇 |
2018年 | 3347篇 |
2017年 | 1583篇 |
2016年 | 1999篇 |
2015年 | 2328篇 |
2014年 | 6153篇 |
2013年 | 4019篇 |
2012年 | 4581篇 |
2011年 | 4406篇 |
2010年 | 4180篇 |
2009年 | 4307篇 |
2008年 | 4218篇 |
2007年 | 4527篇 |
2006年 | 4043篇 |
2005年 | 3923篇 |
2004年 | 3719篇 |
2003年 | 3410篇 |
2002年 | 2820篇 |
2001年 | 2797篇 |
2000年 | 3076篇 |
1999年 | 3255篇 |
1998年 | 2959篇 |
1997年 | 2964篇 |
1996年 | 2825篇 |
1995年 | 2522篇 |
1994年 | 2459篇 |
1993年 | 2030篇 |
1992年 | 2116篇 |
1991年 | 1955篇 |
1990年 | 1840篇 |
1989年 | 1486篇 |
1988年 | 569篇 |
1987年 | 711篇 |
1986年 | 525篇 |
1985年 | 565篇 |
1984年 | 489篇 |
1983年 | 492篇 |
1982年 | 377篇 |
1981年 | 324篇 |
1980年 | 245篇 |
1979年 | 152篇 |
1978年 | 71篇 |
1965年 | 45篇 |
1959年 | 36篇 |
1958年 | 4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人为本是发展之基,科研立院是技术支撑,创新强院是壮大之道,产业富院是健康之路,管理兴院是永恒主题。新千年开始转制改革,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断奶”转为面向市场竞争的民营科技型企业,从最初的举步维艰到今天的如鱼得水,十多年来,宁夏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建科院)在市场磨砺中一步步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992.
993.
本文提出了1种适用于变流量运行方式下的枝状供热管网的管径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建立了以管网全寿命周期内的总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最佳设计负荷或流量的确定方法。实例验算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管网管径优化设计的管网总费用比先前设计管网的总费用节省5.6%,相对于原工程设计管网的总费用节省12.2%。 相似文献
994.
995.
2013年,在由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主办、南京市室内设计学会承办的“新中源杯2013年南京室内设计大奖赛”中,东南大学贤学院建筑与艺术系数名学生崭露头角,参赛作品脱颖而出,多幅作品受到了评委的肯定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学生的设计作品无不体现了当下新锐设计师挑战传统、勇于打破常规、精于求新求异、立足前沿的设计方向和活跃思维. 相似文献
996.
采用多尺度建模方法建立了考虑钢材高温蠕变的三层三跨钢梁-钢管混凝土柱平面框架火灾全过程热-力耦合数值模型,研究不同火灾工况下平面框架经历常温加载、恒载升温、降温和火灾后等不同受火阶段的力学性能。在与已有试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框架经历升温和降温后受火钢梁跨中挠度和受火柱顶轴向变形与升降温时间关系,计算了火灾后框架底层柱底水平荷载P-框架顶层水平位移Δ关系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钢材的高温蠕变是钢材在热力耦合作用下应变的一部分,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其影响;钢梁在升温过程中由于高温膨胀对框架柱产生外推作用,而进入降温阶段后钢梁产生明显的收缩变形;框架底层三跨同时受火时钢梁跨中挠曲变形最大,受火初期柱顶轴向压缩变形小于膨胀变形;受火后框架水平承载力和初始刚度均随受火区域的增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97.
998.
连拱+小净距+分离式的分叉式公路隧道是为降低工程造价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隧道结构,其受力特点、围岩稳定性分析、设计施工方法等在国内外尚处于经验积累阶段,无相应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可循。文章以实际工程为例,介绍了上下双层连拱+小净距+分离式的分叉式公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