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7篇 |
综合类 | 13篇 |
化学工业 | 6篇 |
金属工艺 | 1篇 |
机械仪表 | 13篇 |
建筑科学 | 2篇 |
轻工业 | 26篇 |
石油天然气 | 3篇 |
无线电 | 1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7篇 |
自动化技术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现阶段直流输电线路纵联保护单纯地采用叠加原理,未考虑直流输电系统的强非线性,保护在实际工程中存在适应性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纵联保护新方法。从保护方法的适应性角度出发,提出基于描述函数法的信号线性化处理技术。通过分析直流输电线路区内、外故障发生后一段时窗内反行波的传输特性,发现发生区内故障时,线路两端反行波波形间相似度较高;发生区外故障时,线路两端反行波波形间相似度较低;进而提出一种基于反行波的纵联保护方法,该方法利用Hausdorff距离算法度量线路两端反行波的相似度,构造直流输电线路故障识别判据。仿真结果表明,该保护方法能可靠区分直流线路区内、外故障,且在发生高阻接地故障时具有较高灵敏性。 相似文献
82.
从提高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可靠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基于突变量能量波形特征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单端保护方法。利用叠加原理分析故障后突变量能量,发现系统正常运行时,突变量能量为零。直流输电线路发生故障后,突变量能量具有明显变化,据此构造直流输电线路保护启动判据。进一步分析直流滤波器和平波电抗器对突变量能量波形的影响,发现二者的平滑作用使能量分散造成波形变缓,利用标准差系数刻画突变量能量波形的波动特性,据此构造直流输电线路区内、外故障识别判据。利用正、负极标准差系数之比构造故障选极判据,进而实现故障极全线速动保护。仿真结果表明,该保护方法能可靠地区分直流线路区内、外故障,实现故障选极,保护特高压直流线路全长。 相似文献
83.
正原文发布日期:2018年06月19日2018年06月19日,中国科学院在大连化物所召开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以下简称洁净能源)启动会,宣布洁净能源先导专项正式启动。该项目将发展洁净能源新技术,及时抢占能源技术战略制高点,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驱动,构建与我国能源资源相适应的中国特色能源 相似文献
84.
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具有强非线性。采用小波变换方法的传统直流输电线路行波测距原理在实际工程中存在适应性问题。现阶段行波测距技术存在行波到达时刻与行波波速难以有机统一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考虑强非线性系统和波速变化特性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直流线路故障测距方法。从测距方法的适应性角度出发,提出非常适合暂态信息处理的改进的希尔伯特-黄算法,利用该算法可准确标定故障初始行波波头。从测距精度角度出发,分析故障行波波速变化特性,发现线路参数的频变特性和行波波头的衰减造成行波波速与故障距离呈非线性关系。据此提出神经网络算法,利用该算法将不必计算行波波速便能实现故障测距。大量仿真结果表明,该测距方法在不同故障距离和不同过渡电阻下的测距精度较高,鲁棒性较好。 相似文献
85.
86.
采用ASE萃取法从桃金娘籽中提油,并对油脂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桃金娘籽含油率为7. 5%;桃金娘籽油的相对密度为0. 915 6,折光指数为1. 474 7,酸值(KOH)为4. 426 mg/g,过氧化值为1. 573 mmol/kg,皂化值(KOH)为180. 5 mg/g,碘值(I)为135. 0g/100 g,不皂化物含量为4. 5%;桃金娘籽油中含有16种脂肪酸,以亚油酸、油酸、硬脂酸和棕榈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占85. 837%,饱和脂肪酸占14. 175%;桃金娘籽油中还含有丰富的菜籽甾醇、菜油甾醇、β-谷甾醇、α-生育酚、玉米黄质等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87.
88.
89.
90.
利用离子注入方法制备了掺Er富硅氧化硅材料,用XRD,TEM方法研究材料微观结构,并测量了样品的光致发光(PL),研究了发光强度随测量温度的变化。试验表明:在1173K以上退火,注入硅集聚,形成φ(2-4)nm的纳米晶硅(nc-Si),纳米晶硅外面包裹非晶硅(a-Si),注入的Er离子分布在非晶硅中。通过非晶硅与硅纳米晶相耦合,非晶硅吸收部分硅纳米晶对Er的激发能量,降低了Er的激发效率;在T>150K时,激发态Er与非晶硅间的能量背迁移降低了Er的发光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