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6篇
化学工业   20篇
金属工艺   31篇
机械仪表   8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1篇
武器工业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8篇
冶金工业   1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用500W的CO_2激光束扫描两种常用材料45钢及T10A钢,功率密度为1.3-1.5×10~4w/cm~2,在8-18mm/秒的扫描速度下可得0.2-0.4mm的硬化层。表面硬度可达HV800以上,分析表明这是组织细化及亚结构因素所致。硬化层的分层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原始状态越不均匀分层越多、激光相变硬化层具有某些微观特征,比如超细的奥氏体晶粒、45钢中出现不同碳浓度的马氏体区以及狭窄的过渡层等,均是急速相变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22.
模具材料DT—40钢结硬质合金的显微组织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DT-40钢结硬质合金进行了细致的微观分析,其原始组织中出现的亮区与暗区分别由大块硬质相与细小碳化的密集分布相间而成,经在960-1100℃宽范围内加热淬火均可获得细的马氏体组织,此材料碳化物数量众多并具有大、中、小三种不同尺寸的分布。其微观组成单元上的显微硬度测量及分析结果与宏观洛氏硬度值之间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23.
WC/钢基合金不同热处理状态的微观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WC/钢基复合材料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微观分析,揭示了这处材料具有具有与相近基体成分的钢材明显不同的微观特征。其退火组织典型的“白区”与“暗区”分别由大块硬质相与基体上细小碳化物的密集分布区相间而成。在960℃~1100℃宽范围内加热淬火后均要得到细马氏体组织(奥氏体晶体粒度为ASTM11-12.5级),此材料具有大,中,小三种不同尺寸的碳化分布;大块硬质相中棱角状碳化物与团块状碳化物的性质与物理状  相似文献   
24.
<正> 在研究黑色金属相变问题时,常常需要预先对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点)有所了解。在马氏体相变领域中,对那些促进孪生机制的主要因素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业已提出,M_s温度起着重要作用——降低M_s温度将增加相变孪生几率。M_s温度也对钢的韧性有直接影响,具有较高M_s温度的淬大钢,常具有位错型的板条马氏体,并且经历明显的自回火过程,这两个因素都对韧性有益。  相似文献   
25.
在许多实际场合,象AISI 4140,4340这样的超高强度低合金钢,由于在低温条件下低劣的延性和缺口韧性,使其应受到用限制。近年来已作了相当多的努力,采用不同的热处理技术或进行成分调整,以改善室温下的机械性能。遗憾的是,以上方法对于超高强度低合金钢的低温机械性能没有显效。根本问题在于保持高强度水平的回火马氏体组织本身对低温脆性敏感。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就是使4140及4340型超高强度钢具有马氏体和下贝氏体的混合组织。混合组织改善机械性能的效果出于以下事实:下贝氏体以针状出现,分割了转变前的原奥氏体晶粒,有效地引起马氏体精细结构(即板条宽度和板条束  相似文献   
26.
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蒙脱土(MMT)纳米复合材料,分别在73,78,86,88℃四个反应温度对PMMA/MMT纳米复合材料进行反应过程动力学与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MMA/MMT复合材料聚合过程存在升速期、恒速期和降速期,符合经典的乳液聚合理论;聚合过程恒速期反应速率方程为K=30.59 e-14.55/RT,反应活化能Ea为14.55 kJ/mol。  相似文献   
27.
通过辉光离子渗扩技术对316L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离子渗氮处理,之后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在渗氮层外表面制备一层CrN涂层,检测不同温度下离子渗氮+物理气相沉积复合涂层的结合力、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并对其显微组织和物相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奥氏体不锈钢不同温度渗氮+物理气相沉积复合改性层的组织随渗氮温度的升高从S相(内层)+CrN涂层(外层)转变为不同程度硬质相析出层(内层)+CrN涂层(外层),不同类型的渗氮层与CrN涂层均有良好的结合力;不论是S相层还是硬质相析出层,经过PVD处理后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渗层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其中耐蚀性随着渗氮温度的升高逐渐变差,硬度和耐磨性随渗氮温度的升高而逐渐提升.  相似文献   
28.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tested and compared for the newly synthesized as-cast, as-solution Ni-Cr-Mo-Cu corrosion resistant alloys and 1Cr18Ni9Ti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Their valence electron structural units were constructed, and the relative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by means of the Empirical Electron theory of Solids and Molecules (EET).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alloy elements Cr, Mo and Cu entering Ni-matrix, the bonding strength nA and bonding energy EA of the strongest bond of the alloy are greatly increased, causing the stronger solid solution strengthening effects (about 30% increase in σb). Also, as reinforcement of the main bond network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tability of the alloy system due to the solution of these alloying elements in γ-Ni, the ionization of metal atoms in corrosion solution and the flow of electrons from anode to cathode would all be impeded during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processes, which leads to the excellent corrosion resistant ability of the present Ni-Cr-Mo-Cu alloy (about 2-3 orders of magnitude as high as 1Cr18Ni9Ti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in several highly aggressive solutions.  相似文献   
29.
通过把漂移参数引入到受控于Poisson过程的状态结构中,本文建立了一非对称型最优脉冲随机控制模型。在此模型的目标函数中,首次引进了停时因素。利用随机积分及脉冲控制理论,我们不但给出了最优回报函数应满足的充分性条件,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得出了其显解及相应的最优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30.
固体渗硼最佳工艺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围绕渗硼工艺,对渗硼的预处理、温度、渗硼剂、渗硼新方法和后处理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给出了各自最佳的适用范围,并对渗硼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