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13篇
化学工业   6篇
矿业工程   6篇
轻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113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1.
复杂油藏高含水期流动单元研究及剩余油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泽  胡望水 《特种油气藏》2015,22(3):121-124,157
为了更准确预测复杂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扶余油田 X25-20 区块为例,分析 FZI 法的不足,优选主控渗流参数协同约束,运用灰色理论划分方法,将流动单元划分成4 类。 结合生产数据,分析认为 I 类流动单元采出程度高,但原始含油基数大,仍是下一步开发的重点;Ⅱ、Ⅲ类流动单元分布范围大,含油饱和度降幅低,局部富集,是剩余油主要挖潜区;而IV 类流动单元储存和流动特性差,不具备深度开发潜质。 因此,开发中应注意封、采结合,合理开发优势流动单元,重点完善中间类型流动单元注采结构,同时兼顾劣势流动单元开发。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强非均质性煤系致密砂岩储层裂缝识别效果,根据测井资料,利用动态弹性力学模型对该类储层进行裂缝预测。首先利用寻优算法及阵列声波测井资料获取岩石各模量参数,然后利用微分等效介质(DEM)理论模型计算岩石孔隙纵横比(α),进而对裂缝进行定量表征。单井裂缝预测结果与岩心裂缝实际发育情况的符合率较高,约为90%,表明利用DEM模型预测煤系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的可靠性较高。在此基础上,根据测井资料,利用DEM模型对沁水盆地南部地区山西组Ⅱ砂组的裂缝平面分布进行了预测,裂缝预测结果与断裂性质、构造部位及岩心裂缝观察结果均较为吻合。研究表明,动态弹性力学模型适用于煤系致密砂岩储层的裂缝定量表征。   相似文献   
13.
红岗油田大208区扶杨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红岗油田大208区扶杨油层有利储层,对扶杨油层沉积微相进行研究。以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沉积构造特征和测井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建立大208区扶杨油层的沉积模式,确定该区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在此基础上,通过横向对比,绘制了各单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详细阐述了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寻找剩余油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岩心相,测井相,沉积展布几个方面对文安斜坡东营组的总体沉积特征进行了论述,并将研究区的沉积相类型定义为河流相。通过对研究区岩心相的详细分析,认为东营组主要发育有边滩微相、天然堤微相和泛滥平原微相。在岩心相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对沉积相响应较好的三类测井曲线,得出了研究区的测井相模式。根据对该区东营组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表明,研究区以河流沉积和泛滥平原沉积为主,河道类型主要为曲流河至网状河,总体上呈由东向西方向展布,由早期的河道向下侵蚀作用为主到中晚期的河道侧向侵蚀作用为主,向湖盆方向河道变宽变浅直至消失,呈泛滥平原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了泛滥平原化河流相的相模式。  相似文献   
15.
针对新立地区嫩三段各层位储层岩石学、物性、非均质性、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综 合运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曲线及测井等资料,对该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平面、层内、层间)和微观 非均质性(孔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立地区嫩三段储层呈现强非均质性特点。同时,分析了该区储 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认为沉积微相从根本上控制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形成,而成岩作用引起的一系列 变化则使储层非均质性增强。  相似文献   
16.
涩北二号气田第四系七个泉组经证实存在一定数量的低阻气层,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低阻气层的识别难度加大,由于对其成因机制认识不清,导致部分低阻气层被忽略。因此,综合岩心、薄片、物性、扫描电镜、X衍射及测井等资料,在准确识别低阻气层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研究区低阻气层的形成原因。分析结果表明,高地层水矿化度以及由储层岩石粒度细、孔隙结构复杂、构造幅度低所导致的高束缚水含量是研究区低阻气层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黏土矿物的附加导电性、导电矿物富集、砂泥岩薄互层和外部钻井液侵入等因素则进一步使气层电阻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下刚果盆地 A 区块因发育盐岩而分为盐上与盐下 2 套含油气系统,油气运聚方式存在一定差异。 结合三维地震和盆地模拟资料,综合考虑温度场和压力场对油气密度的影响,重点查明了下刚果盆地 A 区块流体势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盐上含油气系统流体势具有位控和相控特征,油气运移的动力 机制为以浮力和毛管压力为主控因素的流体势势差驱动,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为有效发育的张性断裂和 海相烃源岩及浊积砂岩间的良好匹配;盐下含油气系统流体势具有位控和压控特征,油气运移的动力机 制为以浮力和水动力为主控因素的流体势势差驱动,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为盐构造处下伏地层埋藏深度 和盐岩厚度大小间的耦合关系。 总体而言,研究区流体势低势区与已发现油气藏匹配较好,油、气及水势 低值叠合部为下一阶段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南部浅层天然气主要赋存于晚白垩纪地层中。气样组分分析表明,该区天然气属甲烷型生物成因气。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生物气气源层具强-较强的还原环境,同时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较好的有机质类型。持续沉降、快速沉积作用和有利的沉积环境是生物气形成的重要地质条件。良好的储盖条件有利于浅层气的聚集和保存,该区储气层以细砂为主,由于埋藏浅、时代新、岩石疏松、未固结成岩,构成了良好的储集层。本区白垩系泉头组至嫩江组沉积时期,是大型沉积坳陷形成和发展的全盛时期。坳陷期在盆地中部形成了湖区或沉积中心,湖区范围大于8万平方公里,沉积了松辽盆地最有利的生烃层,同时也为良好的区域盖层。  相似文献   
19.
里奥穆尼盆地重力滑脱构造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论述了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里奥穆尼盆地重力滑脱构造的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里奥穆尼盆地晚白垩世至今的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旋回主要发育重力滑脱构造,该盆地重力滑脱构造又可分为大陆架至上陆坡顶部的重力滑脱伸展构造、上陆坡中下部的重力滑脱底辟构造、中下陆坡-深海平原转换区的重力滑脱冲断构造;其中该盆地以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和重力滑脱冲断构造为主,重力滑脱底辟构造仅零星发育。一期完整的重力滑脱构造演化模式为从早到晚由陆向海逐渐发育的前展式发育模式,即最早发育高部位的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其次发育中部的重力滑脱底辟构造,最后发育低部位的重力滑脱冲断构造。里奥穆尼盆地总共发育两期重力滑脱构造,分别是早白垩世阿尔布期(Albian)-晚白垩世发育的第1期(早期)重力滑脱构造,主要发育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和重力滑脱冲断构造;古近纪发育的第2期(晚期)重力滑脱构造,但此期仅发育活动较弱的重力滑脱伸展构造;这2期重力滑脱构造之间也呈现出从早到晚由陆向海发育的前展式结构,即晚期的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叠置在早期重力滑脱冲断构造之上。  相似文献   
20.
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伸展构造生长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刚果盆地大陆坡上部阿尔布期(Albian)至今主要发育重力滑脱伸展构造。根据构造发育特征和发育位置,将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区划分为:后缘构造带、中部构造带和前缘构造带。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区构造活动最早在后缘构造带发生,其次是中部构造带,最后是前缘构造带。其中中部构造带构造活动最强、主要发育正断裂,及相关的盐构造、地垒和地堑,且生长正断裂至今仍在活动;后缘构造带构造活动强度次之,仍以正断裂为主,盐构造不明显,白垩纪之后该构造带构造活动基本停止;前缘构造带构造活动强度最弱,主要发育盐构造及盐构造相关的褶皱和断裂,该构造带阿尔布期之后构造活动开始减弱,白垩纪之后基本停止。通过对构造演化规律的研究,发现阿尔布期和始新世-中新世是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伸展构造的2个主活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