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文章从地域特征的角度出发,阐述了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城市展园之一铜川园,如何在地域特征的引导下,进行自然和文化地域特征的提取、抽象、概括和转化,在有限的地块中艺术的表达城市个性,体现城市展园的特色。使游人在游赏的同时能够了解铜川城市的自然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征,使铜川园真正成为展示、宣传和供游人参与的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12.
浐河流经西安市区17千米,进入了城市新滨水景观建造的进程,如渠化、蓄水和人工绿化的进程,面临着河道生态环境与人工景观营造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对该区段滨河环境的现状调查研究,展开了三个滨河公园绿地概念设计,即:河岸阶地黄土崖体保护线型公园、河岸洼地空间水质净化湿地公园和鱼塘滩地顺堤湿地公园,通过本土河岸生境空间的塑造,来营造体现自然内在秩序的城市季节性河岸,从而寻找美化城市生活环境的动态花园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城市景观特征感知来自对现状城市空间格局中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社会生活文化沉积的展示和释读。这种展示往往依托城市的线性公共空间展开。它不仅仅是城市的通道,更是具备线性关系、结合了各种物质要素、有着流通以及人们感知产生的空间认知系统。通过对西安大雁塔到钟楼的景观调查分析,探讨从线性空间角度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建筑在演进的过程中需要传承与发扬。西北地坑窑,这种传统建筑形式,饱含地域文化。然而这种极具中国西北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正在逐渐消失。设计者通过自己在地坑窑中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分析研究问题以对抗劣势,发挥优势,重塑地坑窑空间形式,移植地坑窑生态物理环境,达到对文脉的传承,探究建筑应对环境的多种可能,希望能唤起人们对传统建筑的记忆认知。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借助汉字字形进行符号空间的探讨,从“门”、“户”的字形、字意出发,结合门户空间进行深入分析、比形、比意,基于门户不但有着形字的空间特征,还有精神象征喻意的内涵的思考,进一步对院落、村镇、城市三个层次门户空间进行分析,探讨传统门户如何形成从物质实体到精神象征的升华,最终总结出传统门户是自然精神空间与物质实体营造的合二为一,更是追求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产物。  相似文献   
17.
樊亚妮  董芦笛 《中国园林》2022,38(2):115-120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重要的户外公共生活空间。由行道树和街谷构成的林荫街谷空间对改善街道空间微气候和调控冬夏两季热舒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安2组城市“单拱”型林荫街谷空间进行冬季微气候实态测试,分析归纳林荫街谷冬季动态热环境的气温变化特征,将“相对热舒适”区域划分为“冷区”(不舒适区)、“暖区”(舒适区)、“日晒区”(愉悦区),并建立2种热环境动态变化模式,同时基于人体热健康“动态热适应”原理,提出冬季面向健康热环境的街道空间调控策略,对以西安为代表的建筑气候区划中的寒冷地区街道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当代气候问题日益显著,影响了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的健康舒适。文章从气候生态过程视角,依托UC4四校联合教学毕业设计——西安幸福林带核心区城市设计,通过对城市带状绿色空间"风-水-林"三方面的气候生态过程系统分析,提出结合气候生态的城市带状绿色空间的城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