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40篇 |
免费 | 282篇 |
国内免费 | 14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40篇 |
综合类 | 292篇 |
化学工业 | 607篇 |
金属工艺 | 178篇 |
机械仪表 | 267篇 |
建筑科学 | 386篇 |
矿业工程 | 266篇 |
能源动力 | 96篇 |
轻工业 | 294篇 |
水利工程 | 210篇 |
石油天然气 | 310篇 |
武器工业 | 36篇 |
无线电 | 35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95篇 |
冶金工业 | 122篇 |
原子能技术 | 39篇 |
自动化技术 | 5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0篇 |
2023年 | 151篇 |
2022年 | 149篇 |
2021年 | 154篇 |
2020年 | 143篇 |
2019年 | 162篇 |
2018年 | 155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72篇 |
2015年 | 109篇 |
2014年 | 266篇 |
2013年 | 181篇 |
2012年 | 220篇 |
2011年 | 219篇 |
2010年 | 176篇 |
2009年 | 189篇 |
2008年 | 164篇 |
2007年 | 159篇 |
2006年 | 151篇 |
2005年 | 162篇 |
2004年 | 177篇 |
2003年 | 158篇 |
2002年 | 114篇 |
2001年 | 113篇 |
2000年 | 119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68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55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3篇 |
1965年 | 4篇 |
195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解决传统故障时刻检测方法较依赖采样频率且易受谐波和衰减振荡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信号拟合和图像对比相结合的故障时刻检测方法。首先,该方法将衰减因子引入傅里叶级数拟合模型,可精确拟合并扩展信号中的谐波和衰减振荡分量。然后,利用差异哈希对扩展信号和原始故障信号进行分段对比,使用中值滤波去除由拟合误差带来的零散像素点。最后,逐列检测故障时刻。仿真表明,该方法将检测误差控制在像素级,对采样频率较低或具有谐波和衰减振荡的信号也可准确地检测故障时刻,适用多种复杂的故障场景。 相似文献
92.
目的 减小304钢的表面粗糙度,以满足工程应用中对高质量表面的需求。方法 提出采用等离子体电解抛光(Plasma Electrolytic Polishing,PEP)技术实现304钢表面精整改性,结合高速摄影技术,研究等离子体电解抛光放电过程。通过对比304钢在不同电解液中形成钝化膜的电化学特性,探究不同工艺参数对抛光效果的影响,进一步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及最佳工艺方案,阐释抛光前后表面微观形貌与浸润性、耐腐蚀性能及硬度的关系。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电解液体系中304钢表面钝化膜的电化学特性表明,304钢在(NH4)2SO4溶液中的腐蚀电位最低,钝化膜更容易被击穿,因此选用(NH4)2SO4作为电解液。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304钢在抛光电压370 V、电解液温度80 ℃、电解质质量分数7%、抛光时间6 min的条件下获得最小的粗糙度(~0.050 mm)。各因素对304钢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电解液温度>抛光时间>抛光电压>电解质浓度。表面性能结果显示,抛光后304钢的表面光洁度显著提高,呈镜面光泽,接触角由35.09°提升至78.52°,耐腐蚀性有所提高,表面硬度略有下降。结论 通过等离子体电解抛光实现304钢表面粗糙度减小及表面质量的显著提高,该技术具有抛光效率高、工艺简单、节能环保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 相似文献
93.
针对多种水工建筑物相互作用和影响下的泵站水位预测难题,提出基于GRA-NARX(grey relation analysis-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model with exogenous inputs)神经网络的泵站站前水位预测模型。该模型包括灰色关联分析(GRA)和NARX神经网络两部分,利用3种训练算法和不同时间延迟分别对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屯佃泵站站前水位进行2 h预测,并与NARX模型和GRA-BP(grey relation analysis-back propagation)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GRA-NARX-BR(grey relation analysis-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model with exogenous inputs-bayesian regularization)模型用于水位预测能够比较全面地考虑影响因子,预测精度高,相关系数最高达0.986 62,均方根误差最小为0.008 6 m,预测效果比NARX模型和GRA-BP模型好,且时间延迟越长,均方根误差越小。模型也可在其他调水工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4.
95.
针对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正常水深和临界水深的基本方程均为超越方程、无法直接求解的问题,在归纳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水力要素计算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量纲一参数和采用曲线分段优化拟合的分析方法,提出了求解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正常水深和临界水深的直接计算公式.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该断面正常水深和临界水深直接计算公式相对误差的绝对值最... 相似文献
96.
为探讨微波加工对药膳鱼汤品质影响,以天麻、鱼头为原料,分别采用微波炉和传统电炖锅加热的方法,研究其水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矿物质、天麻素、嘌呤和感官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更有利于小分子物质的溶出,如氨基酸、矿物质、天麻素和嘌呤等,微波煲汤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甚至高达电炖锅的1.5倍,对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影响较小;在安全性方面,微波200 W小功率的煲汤或者400 W大功率短时间煲汤产生的嘌呤含量均不超过15 mg/L,既符合痛风病人安全需求又改善了鱼汤的风味;在感官评价方面,采用微波炉400 W煲汤1 h的感官得分可以达到与电炖锅煲汤3 h相类似的效果,可以将煮制周期缩短2 h,微波加热可大大缩短煲制时间,是一种更加高效的煲汤方式。 相似文献
97.
以灵芝红茶为研究对象,应用DPPH·、ABTS~+·和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研究灵芝红茶的抗氧化活性,并对灵芝红茶中茶多酚和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灵芝红茶有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还原FRAP的作用,表明灵芝红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灵芝红茶中的茶多酚和多糖含量测定方法中,没食子酸浓度在4.08μg/mL~16.5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6%(RSD=2.52%,n=9);葡萄糖浓度在40.33μg/mL~181.5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5%(RSD=1.08%,n=9)。所建立的灵芝红茶中茶多酚和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快捷,线性、重复性、精密度和回收率良好。此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灵芝红茶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8.
武周虎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7,37(6):1-8
在等强度点源离岸排放条件下,从简化二维移流扩散方程的解析解出发,探讨了考虑两岸反射作用的中宽河流污染混合区的计算方法。给出了污染混合区边界形状曲线与量纲一方程的形式;采用迭代计算和试算比较法,给出了靠岸与离岸两种类型混合区各几何特征参数(坐标)、面积及面积系数与相对离岸距离的关系曲线,提出了以相对离岸距离a'作为判据的排放类型分区条件。给出了河流岸边、离岸与中心排放的分类判别准则:(1)当0≤a'≤a'1时,简化为岸边(近岸)排放类型;(2)当a'1a'a'2时,称为离岸排放类型;(3)当a'2≤a'≤0.5时,简化为中心排放类型,并给出了岸边排放类型与离岸排放类型的临界相对离岸距离a'1和中心排放类型与离岸排放类型的临界相对离岸距离a'2的表达式。通过回归分析,给出了中宽河流离岸排放类型混合区主要特征参数的实用计算公式,可作为中宽河流污染混合区范围计算和排污口位置优化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
随着交流特高压电网的相继建设,交流系统的强弱将发生改变。交流系统强弱会对直流输电系统的稳定运行状态和故障恢复特性产生影响,也关系到直流输电系统的控制保护策略和参数是否需要调整。通过对溪浙特高压工程的RTDS仿真模型进行试验分析,研究了各种短路比组合与直流系统最大稳定运行功率的关系,提出了直流系统能够额定功能稳定运行的临界短路比的概念及溪浙工程的具体数值;分析了直流系统额定功率稳定运行工况下的扰动试验,提出了直流系统能够自动恢复的稳态短路比的概念及溪浙工程的具体数值;研究了不同稳态短路比工况下典型的交流系统故障对直流输电系统故障恢复特性影响的规律,对实际工程的相关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