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6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21篇
金属工艺   11篇
机械仪表   16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3篇
轻工业   30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武器工业   6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纳米二氧化钛水溶胶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芳 《染整技术》2008,30(5):35-36
纳米二氧化钛可用于织物的后整理,使织物具有抗茵、抗静电、抗紫外线的功能.综合溶胶--凝胶法乙酰丙酮和硝酸的抑制水解作用和微乳法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效果制备纳米二氧化钛水溶胶.并用ZETAR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粒度分析,从而得知本实验制得了粒子大小在37~100 nm之间的TiO2水溶胶.  相似文献   
102.
MIMO广播系统中的用户丢弃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MIMO下行系统中基于ZFBF的多用户贪婪选择算法复杂度高的问题,给出了一个用户丢弃准则,采用该准则的改进算法相比已有算法不仅性能上几乎没有任何损失,而且能显著减少每次进行用户选择时所需考察的备选用户数,从而降低计算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当信噪比较低时,采用该用户丢弃准则使得计算复杂度的下降超过50%。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综述了目前天然纤维素纤维生产的主要方法 .方法 从溶解机理及其纺丝原理上讨论了包括铜氨法、粘胶法、 NMMO(N-甲基 -吗啉 -N-氧化物 )法及 Na OH法对生态环境和纤维性能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 天然纤维素纤维的生产新工艺具有良好的工业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4.
1 引言几种用于生产的细支、柔软和保暖性好的野生和家养动物细绒 ,如野山羊绒、驼绒、羊驼绒等 ,主要用来生产高品质、豪华的纺织品。在这些特种动物纤维中 ,产自亚洲家养土种山羊的开士米(Cashmere)属家养山羊绒 ,是目前最流行的山羊绒 ,其产品是高档次消费者追求的对象。因此开士米服装是服装业地位的象征。Shatoosh是藏羚羊 (Pantholopshodgsoni)身上的绒 ,在西藏被称为Chiru ,它是优质、昂贵羊绒的代表。在乌尔都语中被称为“羊毛之王”的藏羚羊绒是世界上最细的毛之一 ,闻名于世的”戒指披肩”就是用它生产的。通常通过捕杀藏羚羊…  相似文献   
105.
羊毛的酶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酶的混合物、蛋白酶 (NovlanTofNovoNordisk)对毛织物进行整理可改变其染色性能。酶作用于毛纤维 ,依靠其催化作用改变纤维的结构。西班牙人A .Riva及其合作者研究了用CI酸性蓝和CI酸性黑 1 94对酶处理后的羊毛的染色性能 ,并计算了染色工艺的热力学参数。他们选用 1 0 0 %精纺毛织物 ,在用酶处理之前 ,首先在pH值为 5的条件下进行洗涤 ,然后以碳酸钠将pH值调至 8.5 ,在浴比为 1∶1 0的酶溶液中 (1 % ,3 % ,5 %owf)进行处理 ,然后温度升高到 95℃保温 5min(为破坏酶的活性 ) ,最后水洗若干次。染…  相似文献   
106.
纳米级二氧化钛溶胶在山羊绒针织物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材料由纳米微粒构成,纳米微粒是指粒径一般在1—100nm之间,介于固体和分子间的亚稳中间态物质。它具有明显不同于其它材料和单个分子的独特性质——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遂道效应等。由于  相似文献   
107.
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温汗腺式自扩散润滑技术及其理论研究》(No.50275110)和《高温润滑胞体结构形态及其功能控制机理研究》(No.50775168),以及中国国家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项目《高温发汗润滑胞体的多胞结构稳定性研究》(No.20070497105)的共同资助下,通过数理建模和科学试验,研究了高温发汗自润滑材料(HTSSLC)的润滑机理、机械性能、润滑特性及其控制理论;提出了胞体结构及其强韧性模型,研究了其孔结构形态与制备工艺间互耦性;为了拓宽材料的应用范围,研究了复合润滑体组分及其复合技术;并以此制备出HTSSLC和构建了其理论与技术体系.高温发汗自润滑是基于生物体汗腺结构和发汗原理提出的白润滑原理及其技术;HTSSLC是由汗腺式有序孔胞结构的金属陶瓷硬相基体(胞壁)和熔渗在胞孔中的多元润滑体(胞核)组成的复合体,其润滑机理是复合体胞核中的润滑物质在高温摩擦热应力驱动下沿基体有序微孔 通道扩散(析出)至摩擦表面,实现自补偿润滑.高温发汗自润滑是基于生物体汗腺结构和发汗原理提出的白润滑原理及其技术;HTSSLC是由汗腺式有序孔胞结构的金属陶瓷硬相基体(胞壁)和熔渗在胞孔中的多元润滑体(胞核)组成的复合体,其润滑机理是复合体胞核中的润滑物质在高温摩擦热应力驱动下沿基体有序微孔通道扩散(析出)至摩擦表面,实现自补偿润滑.基于人体汗腺结构及高温发汗自润滑概念,构建了描述汗腺式微孔结构特征的汗腺式微孔分布表征模型(PSDM),并基于模型分析了烧结过程中孔隙演化规律及形成条件、材料组分和工艺参数对微孔结构形态的影响以及孔结构形态、尺寸、孔径分布与孔隙度间互耦合关系;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利用TiH2与CaCO3分解温度差的物化性能,以TiH2 I CaCO3的复合体为复合造孔剂,辖以Al2O3为惰性弥散质点,采用二次造孔法( DSP-FT)在真空条件下制备出了与模型理论相吻合的汗腺式有序微孔结构TiC CrW-Mo-V系基体.由于复合造孔剂在首次分解时,TiH2分解出H2和Ti,H2在烧结体内形成初始孔隙,Ti则活化烧结过程,增强了烧结体的强度;而在液相烧结温度范围内进行的CaCO3二次分解,可使CU2气体在液相中形成气孔通道,在烧结体表面形成开口气孔,使得金属陶瓷基体具有高强和有序微孔结构形态 高温发汗自润滑是基于生物体汗腺结构和发汗原理提出的白润滑原理及其技术;HTSSLC是由汗腺式有序孔胞结构的金属陶瓷硬相基体(胞壁)和熔渗在胞孔中的多元润滑体(胞核)组成的复合体,其润滑机理是复合体胞核中的润滑物质在高温摩擦热应力驱动下沿基体有序微孔通道扩散(析出)至摩擦表面,实现自补偿润滑. 基于人体汗腺结构及高温发汗自润滑概念,构建了描述汗腺式微孔结构特征的汗腺式微孔分布表征模型(PSDM),并基于模型分析了烧结过程中孔隙演化规律及形成条件、材料组分和工艺参数对微孔结构形态的影响以及孔结构形态、尺寸、孔径分布与孔隙度间互耦合关系;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利用TiH2与CaCO3分解温度差的物化性能,以TiH2 I CaCO3的复合体为复合造孔剂,辖以Al2O3为惰性弥散质点,采用二次造孔法( DSP-FT)在真空条件下制备出了与模型理论相吻合的汗腺式有序微孔结构TiC Cr-W-Mo-V系基体.由于复合造孔剂在首次分解时,TiH2分解出H2和Ti,H2在烧结体内形成初始孔隙,Ti则活化烧结过程,增强了烧结体的强度;而在液相烧结温度范围内进行的CaCO3二次分解,可使CU2气体在液相中形气孔通道,在烧结体表面形成开口气孔,使得金属陶瓷基体具有高强和有序微孔结构形态.为了在微孔中复合出具有扩散活性和良好润滑性的复合润滑体,开展了软金属与金属陶瓷基体的润湿性、互溶性及真空熔投工艺研究,实现了润滑体的优化组分设计及其在基体中梯度分布的熔浸可控性,制备出具有硬质相胞壁、软质相复合润滑胞核及有序微孔胞管的高温发汗自润滑胞体结构材料.围绕构建高温发汗自润滑胞体材料的强韧性设计和工况适应性预测的理论基础,以材料特性指导强韧性设计为日标,基于胞孔结构特征,建立了胞体接触状态的几何表征模型;引入了可表征正三角形、正四边形及正六边形等孔结构形态的特征值λ(λ=Ri/R.,R.为基础胞元多边形外壁的内切圆半径;Ri为多边形胞孔的内切圆半径;λ取值范围为0<λ<1);推导出相对密度广义表达式(GERD)和孔隙率广义表达式(GEP);建立了可表征各种孔结构形态的有序孔结构几何表征模型( OPSG M),探讨了λ对材料接触强度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当λ<0.4时,可将多胞体材料看成连续介质体的结论;建立了厚壁单胞体接触力学模型CMMTWCS),研究了不同多胞结构体及其分布形态的接触稳定性特征,以及切向力对接触应力分布的影响及胞体形态对切向力的敏感性;采用胞壁等效曲梁计算方法(ECBCM)求解了其接触力学问题,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及其算法的正确性;ECBCM不仅拓宽了经典Hertz接触理论,而且避免了当量弹性模量法中求解超越方程的困难,解决了混合理论法无法求解孔洞周围局部应力分布的难题.研究表明,孔隙率的增大对接触压力的分布影响不大,而对胞壁弯曲变形和局部应力分布影响很大,因此,影响厚壁胞体压缩强度的主要因素是胞壁弯曲变形引起的胞体内(尤其是孔口)应力分布.绕构建HTSSLC的组分设计及润滑控制的理论基础,开展了材料细观力学特征及其相组分对其润滑性影响的研究;基于材料的硬质相和软质相复合特征,建立了基于.因子(α为反映材料中各相组分体积百分比因了)的面向颗粒增强型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修正Hirsch模型(MHMEM>,研究了α与材料中各相成份体积百分比和弹性模量的函数关系;理论结果与试验结果的一致性证明,SEEMEM精度高,避免了对试验数据的依赖,可有效地拓宽到均匀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计算中;推导出无须区分基体相和增强相的颗粒增强型均质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计算模型(TECMPRC),研究了其微观等效弹性模量、线膨胀系数、热特性、微应力应变规律等细观力学行为;研究了润滑胞体孔隙率与胞核变形量之间的相关性、工作湿度对胞核变形量的影响以及胞核组分对润滑体析出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孔隙率及工作温度对胞核变形量有较大影响,而胞核组分及变形量又影响其润滑元素析出量;这种互耦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胞体的组分设计其热参数性能. 为了探讨高温发汗自润滑机理,在高温摩擦学试验基础上,开展了润滑体析出机理分析、磨损表面形貌分析、表面膜厚度测量及膜中元素分布形态的研究,探讨了摩擦过程中工况参数与润滑体组分对其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研究了以Pb,Sn,Ag,Cu等软金属元素为组分的复合润滑体析出过程及成膜机理;观察和分析了在严重擦伤部位的润滑元素浓度分布形态.结果表明,高温发汗自润滑的典型特征足其胞核中的润滑元素能在高温摩擦热一应力驱动下沿有序微孔析出,并富集在摩擦表面;其分布形态是擦伤越严重的部位,其润滑元素析出的浓度越大;基于工程表面摩擦越严重部位的摩擦热一应力越大的事实,这种润滑元素在摩擦热应力驱动下向摩擦表面扩散实现其自润滑的机理,揭示了其择优自补偿润滑的功能特征.围绕构建HTSSLC的润滑控制与零件寿命设计的理论基础,以润滑控制为研究对象,基于高温发汗润滑机理及其摩擦过程中表面形貌特征变化趋势,建立了元胞自动机模型(CA);研究了高温摩擦过程中的材料摩擦系数、表面形貌、接触应力及摩擦温度场动态过程,揭示了摩擦过程中润滑体析出润滑膜形成、破坏、再形成的动态演变规律;基于高温发汗润滑表面膜覆盖率(CRLF)与润滑性能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其覆盖率计算模型,揭示了摩擦副表面形貌、润滑层结构及材料参数、环境温度对润滑膜覆盖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润滑膜覆盖率随材料基体孔隙率,润滑层深度和环境温度增加而增大;减小摩擦表面粗糙度,可以提高摩擦表面边界润滑膜的覆盖率;实现了以摩擦表面粗糙度、熔渗孔隙率、润滑层深度、材料热膨胀系数及工作温度为自变量的高温发汗白润滑膜覆盖率的预测计算.为了拓宽HTSSLC的温度使用范围,基于BN和C具有的相似物理特性和晶体结构,在基于经验电子理论(EET)对BN及BN-C复合物的价电子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和制备出BN-C-硅油复合胶体,并作为高温发汗润滑液将其复合进金属陶瓷基体,取得了在300℃的温度下其摩擦系数仅为0.13的工程效果.述研究表明:制备出的内贯通有序微孔胞体结构形态的会属陶瓷基体具有接触强度与尺度优势,可存储具有不同特性的复合润滑粒子体作为润滑剂;因而,该基体是摩擦学功能材料的理想载休,通过在载体中熔浸(或浸渍)具有不同性能的润滑体可组成新的发汗润滑功能体,解决特殊工况领域的自补偿润滑问题.  相似文献   
108.
采用工效学实验方法探讨了驾驶舱显示界面中文字字体、视距和字号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目标辨识的影响,分别得到了英文字母、数字和汉字3种字体的视距与字号的关系式.研究结果为:数字最容易辨识,英文次之,汉字最不容易辨识;字号与视距都对目标辨识有较大的影响;反应时间更适合作为研究字体、字号与视距关系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9.
在分析了熔渗制备高温发汗自润滑材料对微孔金属陶瓷基体微观结构、强度和减摩性能需求的基础上,针对高温发汗自润滑材料的应用工况,对微孔金属陶瓷基体润滑形式、微孔结构和材料组分进行了设计研究,并制备出了TiB2-FeCrWMoV微孔金属陶瓷基体材料。研究表明:基于本文设计原则制备的微孔金属陶瓷材料在保持较好贯通孔隙结构的同时,具有优异的高温摩擦磨损特性。在环境温度为600℃时,平均摩擦系数为0.32,磨损率为2.8×10-5mm3/(N·m),验证了设计原则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0.
为了解决超超临界锅炉管等高温部件在极限高温工况下的氧化问题,探索抗高温氧化FeCoCrNiMoBSi高熵合金涂层制备工艺的可行性。利用火焰热喷涂与感应熔涂相结合的方法,在15CrMo钢基体上采用不同的感应熔涂温度制备了3种FeCoCrNiMoBSi高熵合金涂层,并对3种涂层和基体分别进行高温氧化试验,通过金相观察、XRD、SEM和EDS分析对比涂层氧化前后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和元素组成,分析其高温氧化性能。结果表明,990、1020和1050℃熔涂涂层的氧化动力学曲线均遵循抛物线规律,在900℃氧化120 h后,上述3种涂层的氧化质量增加分别为0.58、0.50和0.54 mg/cm2,而基体的氧化质量增加为73.28 mg/cm2,约为涂层氧化质量增加的146倍。由此可见涂层的抗高温氧化性远优于基体,其中熔涂温度为1020℃的涂层具备最好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