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9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82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7篇 |
化学工业 | 1篇 |
金属工艺 | 132篇 |
机械仪表 | 8篇 |
建筑科学 | 2篇 |
水利工程 | 1篇 |
石油天然气 | 33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7篇 |
冶金工业 | 30篇 |
自动化技术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为了提高胶粘剂、有机涂层、缓蚀剂的性能,了解高聚物/金属界面的结构和性能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常用的表征表面的方法直接测定界面层结构尚有困难,因为界面层不能孤立出来直接研究.着重介绍了与有机膜层/金属粘接界面相关的表征方法.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IR)不仅能分析高聚物表面结构信息,还可分析不透明的材料表层及含水材料信息.反射吸收红外光谱(RA-IR)则对研究金属表面涂层分子取向、金属表面化学反应比较有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能较好地表征金属与高聚物间的相互作用.拉曼光谱法与电化学方法相结合可以原位表征金属表面在分子水平上的信息.通过比较认为FTIR与XPS相结合是相对理想的表征界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63.
64.
利用旋转圆盘电极(RDE)研究O_2/CO_2共存环境下,碳钢管线在不同浓度缓蚀剂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通过与CO_2环境中进行对比,研究得到O_2对缓蚀剂抑制碳钢CO_2腐蚀的影响。采用极化曲线测试不同浓度缓蚀剂下的缓蚀效率及阴、阳极行为,利用交流阻抗技术(EIS)监测缓蚀剂的吸附行为及腐蚀过程,并通过EIS拟合出的数据计算并绘制吸附等温线,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含氧条件下的腐蚀形貌,利用XRD分析腐蚀产物膜的成分。结果表明:O_2导致缓蚀剂分子吸附能力减弱,在碳钢表面的吸附量减少,吸附膜覆盖度变小,缓蚀效率明显降低。同时,在有O_2环境下,腐蚀产物主要为疏松多孔的Fe_2O_3和FeO(OH)。由于含氧条件下腐蚀速率增大,腐蚀产物膜生成速率加快,导致缓蚀剂吸附能力进一步减弱,缓蚀剂有效作用时间变短。 相似文献
65.
66.
67.
利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分别研究了5种苯并咪唑类化合物∶苯并咪唑(BIM),2-丙基苯并咪唑(2-PBIM),2-戊基苯并咪唑(2-ABIM),2-己基苯并咪唑(2-HBIM)以及2-对氯苄基苯并咪唑(2-Cl-BBIM)在铁表面的吸附行为。同时利用腐蚀失重法、极化曲线等方法测试缓蚀效率。结果表明,计算得出的5种缓蚀剂吸附能大小排序为:BIM<2-PBIM<2-ABIM<2-HBIM<2-Cl-BBIM,与失重法得出的缓蚀效率排序一致。径向分布函数分析表明,5种缓蚀剂都能与铁表面形成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68.
69.
在模拟高温、高压、高H_2S/CO_2分压的腐蚀环境中,通过高温高压腐蚀模拟实验,结合失重测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S)等技术手段研究了不同Cl~-浓度对镍基合金718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5℃,CO_2分压3.5 MPa、H_2S分压3.5 MPa的腐蚀环境下,随着Cl~-浓度的增加,腐蚀速率呈现增加趋势,镍基合金718的点蚀敏感性显著增加。当Cl~-浓度达到180 g/L时,镍基合金718表面开始出现点蚀。点蚀起源于表面钝化膜的硫化破坏,Cl~-浓度达到临界值后穿透钝化膜,导致点蚀的产生。虽然在Cl~-浓度达到200 g/L时仍然没有出现应力腐蚀开裂现象,但当Cl~-浓度达到180 g/L时开始出现点蚀,并在应力的作用下点蚀呈现为垂直于应力方向的沟槽状,长时间的服役可能存在应力腐蚀开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70.
阐述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对埋地金属管道的干扰机理及造成的危害,总结了国内外评估此干扰问题的现场测试方法,介绍了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在干扰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影响因素与干扰规律,讨论了不同缓解方法的可行性,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