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6篇
化学工业   1篇
矿业工程   8篇
石油天然气   4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煤岩的吸附能力决定了煤层气的储量丰度,也影响着煤层气井的产量,是煤层气评价最基本的重要参数。依据大量煤岩样品的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研究了高煤阶煤岩的吸附能力、特征以及影响因素。黔西高煤阶煤岩的兰氏体积和兰氏压力偏低,层间差异大,低压阶段吸附量所占比例高。通过单因子分析法分析各参数对吸附能力的影响;通过灰色关联法分析,确定了各因素对煤岩吸附能力的影响程度。各因素影响关系的确定为煤层气评价参数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2.
英台油田低幅度构造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先杰 《特种油气藏》2005,12(4):40-43,i0010
依据生产动态与电性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快速、直观的水淹层定性和定量测井解释的声波时差-感应电导率图版解释法,即神经网络技术识别法、碳、氧比能谱测井解释法.在平面上,总结出了不同微相、微构造、井网控制程度以及不同非均质和不同性质流体分布地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在纵向上,层间非均质性、韵律、油水界面和射孔完善程度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该方法可为类似油藏剩余油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3.
以锦州南潜山油藏为例,依据钻井取心、露头、化验分析资料以及试油和生产等动态资料,研究了渤海湾盆地上太古界潜山油藏岩性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和影响因素,认为最有利的岩石类型依次是黑云二长片麻岩、二长片麻岩、角山花岗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最不利的岩石类型依次是石英伟晶岩、正长伟晶岩和花岗伟晶岩;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包括风化淋滤孔、溶蚀孔、风化缝、构造缝、区域缝等;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是风化作用、岩性、古地貌和断裂作用。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渤海湾盆地上太古界潜山油藏钻井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4.
对中国高、中煤阶典型煤田即樊庄和韩城两个矿区煤层气井的生产特征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并分析射孔厚度、射孔层数、排采技术、增产措施等对产气量的影响.樊庄和韩城两个矿区煤层气井可分为4类:高产气井,日产气大于3000 m3,稳产时间长、递减速度慢且平稳、峰值产量高、排水期短;中产气井,日产气l000~3000 m3,稳产时间较短、排水期较长、递减初期递减快;低产气井,日产气小于1000 m3,稳产时间短、产水量高、排水时间长、生产不连续;不产气井,日产水量大、液面下降缓慢、井口套压很低或为零.根据煤层气井的生产特征,归纳出了3类生产模式.结合具体实例,定量或定性地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煤层气井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层气井的射孔厚度一般应大于5 m;射孔层数一般不要超过3层;要保持稳定且持续的高产,需选择合适的排采制度;二次措施后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5.
绥中36-1油田东二下段沉积演化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结合对背景资料的分析,认为渤海绥中36-1油田由三角洲、浊积扇、浅湖-半深湖3种沉积体系构成,合理的生、储、盖组合关系为油气聚集创造了条件。由于差异压实作用,造成潜山斜坡部位坡降加大,在洪水、地震等条件的诱发作用下,三角洲前缘沉积物垮塌形成了多期次的滑塌浊积岩。不同沉积微相沉积砂体由于砂体厚度、分布面积、储集物性、分布位置等不同,其储量丰度不同。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量丰度最高,其他依次为河口坝、浊积扇、前缘席状砂和远砂坝。  相似文献   
76.
复杂断块油田微构造成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东部大部分油田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迫切需要查明地下剩余油分布情况,而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以杨家坝复杂断块油田的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油田的微构造特征、成因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杨家坝油田共发育四种正向微构造类型,断层的不均衡升降、断距大小以及走向的突变形成了一系列的微断鼻、微阶地构造,断层的交汇形成了微断块构造,沉积体厚度变化造成的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微鼻状构造,正向微构造的轴部、微高点及"墙角"式微断块的高部位都是剩余油富集区,是下一步挖潜的重点区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